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及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大背景下,央企也实现了利润的再创新高。新成绩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而国资管理部门推进的央企资产重组整合,对央企利润新高的作用更大。无论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央企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的外部压力,都要求央企继续加大加快资产重组整合的力度与进程。但是,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继续推进需要与时俱进地转变思维,调整政策导向。央企资产重组整合在经历了前期的发展之后,着眼点更在于国有经济的社会效应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及时对央企整合路径进行调整,并重新定位其整合目标,推进并实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央企资产重组整合。
整合模式的分类思考
从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大幕拉开,即从2003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的央企整合模式可归纳为四类:
1.央企之间相互划转进行合并
央企之间的相互划转,既可以减少央企的数量,又可以做大央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央企之间相互划转进而进行合并,成为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主要模式之一。央企之间的相互划转,除了所涉及的央企之间能达成合并意愿外,主要还考虑产业及资产的关联性,如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煤建设集团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并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等。这种央企之间的相互划转带有“合并同类项式”的特征,资产重组整合的风险小、成本低。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9年,央企从196家减少到121家,主要是通过这种带有行政主导色彩的划转方式实现的。
2.依托母体进行央企整体上市
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及2005年后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创造了条件。在国企整体上市中,央企的步伐相对较快。央企整体上市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央企借助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以吸收、合并或资产注入的方式实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上市;另一种是通过央企整体改制后,通过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上市。目前,已经实现整体上市的央企还仅有10余家。
3.设立国资管理公司完成若干家央企合并
在现有央企中,有一部分央企或者由于其资产,或者由于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或者由于承担公益性等特殊职能,或者属于一些中央企业整体上市后留下的存续企业资产、其他非主业资产等原因,依靠自身进行整合存在一定困难,无法合并到其他央企中。为了对这些央企进行资产重组整合,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12月22日设立,它与国资管理公司或国资托管公司的职能类似,旨在为央企的合并提供依托平台,也成为央企的一种资产重组整合模式。
4.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合并地方国有企业
在央企做大及扩张力量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央企把资产重组整合范围延伸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或因央企强大经济实力的影响,或出自央企资金注入及大项目落地的可行性,主动把辖区内较大的地方国企划转给央企。这种划转形成了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央地同盟”关系,这种“央地同盟”的资产重组整合模式从最初的几个东部省份,逐步延伸到河北、江西、甘肃、湖南、河南、安徽、重庆等十多个省市,并于2009年达到顶峰。
理顺央企整合路
到目前为止,央企资产重组整合已经实现了央企数量的减少、央企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央企利润的大幅提高,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央企的整合就是为了其扩大规模与提高利润?事实上,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继续推进,并不是单纯地以规模与利润为导向,而更重视并强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在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压力和挑战。央企资产重组整合需主要防止三种“异化”态势的行成:
1.防止过大扩张所导致的经济独立现象态势
央企进行的合并往往是跨行业的,所重组的一些企业及资产存在与其主业无关或关联甚微的现象,这种重组的结果虽然扩大了央企自身的资产规模,使其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张,但也容易引发经济独立现象。在这种现象中,部分央企员工的福利、待遇等与央企以外的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除此以外,有的央企还设立了若干非经营机构,这种扩张态势与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专业化、市场化并不协调,使得央企无法将主要资源聚集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或环节上,无法形成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既不利于央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防止央企全面合并地方国企所导致的国有经济级次不均衡态势
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国有经济的布局要合理、级次要均衡,不仅中央层面有国有经济,而且允许并保证地方政府也要有一定数量的国有经济。然而,地方国有企业与央企对接并划转给央企,虽然直接而迅速地扩大了央企资产规模,却导致了地方国有企业减少及地方国有经济的减缓。如果国有企业及国有经济全部向中央政府集中,就可能会出现国有经济级次失衡的现象。
3.防止央企进入非公经济发达领域所导致的市场公平竞争失效态势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国有经济进行战略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国有经济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而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但如果央企扩张的范围转向了那些非公经济发达的领域,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公平竞争失效的态势。
央企整合的目标定位
虽然央企重组整合过程存在一定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中止央企的资产重组整合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央企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的阶段已经结束,央企下一阶段要从支持宏观调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应等方面进行目标定位。
1.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
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市场经济需要带有政府干预色彩的宏观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国有经济是有益的,因为这样可以使政府宏观调控更有效。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高端载体,其合并或新投资应更多地瞄准那些无法通过市场竞争得以发展的领域,尤其是民营资本不愿进入或没有能力进入的领域,比如航天航空技术、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无论是国资管理部门,还是央企自身,都应关注如何通过资产重组整合来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
2.定位于抢占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中的高端或空白地带
世界经济格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临着重新划分,即今后5年—10年会发生一次新的国际大分工。中国“十二五”期间正是今后5年—10年国际大分工的头5年,中国如果能够抓住这次国际大分工的机遇,全面启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并力争取得较大成效,那么中国一定能够在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中抢得制高点。为此,作为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央企,所进行的资产重组整合应定位于抢占国际高端市场或进入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的空白地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使中国在这场世界经济格局分布中占据有利地位。
3.定位于支持地方国企发展和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
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不单纯是竞争关系,还是协作及相互支持的关系。央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而不是地方国企与民营企业。央企的做大做强,不是为了兼并地方国有企业,也不是为了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是要引导并支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从“国有经济级次均衡”的要求来看,央企应该支持地方国企的成长,使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央企与民营企业虽然存在着所有制的区别,但利益是共同的,央企应对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加以扶植,为民营企业发展留出空间。从国际竞争战略看,央企应通过资产重组整合,携手地方国企并联手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充分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