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上海“预热”国际板
 

  进入2011年,推出国际板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话题。根据统计,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51家会员交易所中,超过70%的会员交易所建立了国际股票市场(即国际板)。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证券交易所中,只有中国内地与印度的证券交易所没有境外上市公司。

  继2009年深交所推出创业板后,中国资本市场的话题之一自然转向了国际板。国际板是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布局的重要一步,作为国家战略意图,它的推出是必然的。同时,境外公司在国内上市也有助于国内的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参与分享优质公司的增长。2009年8月初,深圳创业板破土在即,上海国际板的推出也有加速之势,决策层一方面积极推进境外企业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这些境外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因其“境外”的性质将有可能发展为国际板,另一方面由于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国际板一直被搁浅。

  国际板正在成为继创业板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又一个大动作。“在上海建立类似纽交所那样的上市条件较为严格的面向国内外大公司的主板,在深圳建立类似纳斯达克那样的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的创业板”,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中长期构想。

  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来看,上证所的目标是建设成国际一流的证券交易平台,国际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A股市场影响力日增,外资企业尤其是中国业务比例日益提升的外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是大势所趋。

  渐行渐近

  国际板的确切含义是指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到A股市场上市,国内投资者以人民币来直接投资境外公司的上市股票。

  开设国际板市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需要。早期,为了能在国际市场融资,中国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外或香港注册外资子公司,并以此登陆国际资本市场,这些公司被称为红筹公司。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其中设立国际板也在其列。促进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化,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国际化的、与世界直接接轨的交易市场。因此,国际板的意义已经不再限于红筹回归,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板的推出可以满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顺应了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

  2011年2月16日,上海市政府发布《2011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分工表(修改稿)》,其中明确,要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工作,加大力度推进跨境ETF产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推动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此外,多家单位将共同研究逐步向境外人民币持有主体开放证券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及黄金市场的建议举措。上海市金融办2011年安排的123项重要工作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推进国际板,国际板的相关技术准备将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2011年2月,上交所已成立了专职小组负责此事,如无意外2011年内国际板将登陆上交所。自此,国际板距离中国资本市场已渐行渐近。

  花落谁家?

  从200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破土动工开始,到目前上海金融圈的建立,已经显示出中国政府强烈希望能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就是交易市场向国际开放,所以,在上海开设国际板是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步。

  对于国际板上市公司的条件首先要考虑其在华有无实际业务,在国际板上市是否能为这个企业发展带来好处,而绝不是简单的融资行为,以保证国际板的健康发展。

  从外资企业角度看,中国的市场异常庞大,在中国上市更能显示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知名度,也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异地扩张的舞台,像可口可乐、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和联合利华这样的国际企业,都希望能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看到自己的身影,以上市融资的途径为它们在中国扩展业务提供方便,以规避外汇风险。

  从其他交易所开设国际板的经验看,以下三类外企可能会优先在国际板上市:

  第一类是在内地拥有大量业务,不但将内地作为其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甚至以中国为主要市场、且对人民币有很大需求的外国公司,包括宝洁、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家乐福、沃尔玛,以及从事制造业的西门子、大众汽车、通用电器、IBM等。

  第二类是香港的蓝筹股,包括汇丰控股、东亚银行、长江实业、富士康、九龙仓等。这类公司已在内地有很多投资,对人民币同样有着很大需求。

  第三类是香港红筹回归A股,瑞银预期,作为行业龙头的红筹公司,将是首批可于A股上市的“外资”,包括中移动、中海油、联想集团、华润创业等。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2012-07-06)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