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趣说银洋
 

  银洋也称光洋,即正宗银元,是从墨西哥流入,是用机器铸造的,因此外表光生,分量更准确,每一个含白银七钱三分。当时美钞英镑中国人不识不接受,唯有这种沉甸甸的含银质的银饼相信,外国人就用此来作货币交换。因为上面刻有一只鹰,所以又称鹰洋。一个洋字,是因为这是外国来的,老百姓也就称之为银洋。

  上海话一元钱叫一块洋钿,是有根据的。

  从前银洋不叫银行,叫银饼,是咸丰六年,由上海富商王永盛和郁深盛(台湾今民进党主席郁慕明祖家)率先发起私家铸造的。两个富商都是沙船厂老板,雇工数以百计,为免发工资时临时称量碎银麻烦,就自铸银饼,规定每饼含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较粗糙。

  银洋也称光洋,即正宗银元,是从墨西哥流入,是用机器铸造的,因此外表光生,分量更准确,每一个含白银七钱三分。当时美钞英镑中国人不识不接受,唯有这种沉甸甸的含银质的银饼相信,外国人就用此来作货币交换。因为上面刻有一只鹰,所以又称鹰洋。一个洋字,是因为这是外国来的,老百姓也就称之为银洋。

  到了光绪年间,大清帝国借助外国技术大量铸造银元,上面刻刻着一条龙,称为“龙洋”。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上台,上面印有一个很大的袁世凯头像,老百姓又称其为袁大头。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为银角子,南方人称毫子。第二级就是铜板。这两种辅币是跟着银价铜价上落而定,一般一块银洋可兑128枚铜板。

  我小时候的八宝箱里曾有一枚龙洋。当时社会废旧立新,也没有收藏意识,我后来也不知仍哪儿了。想来从前使用银元时好豪爽,白晃晃的铿锵有声,“钱”很有质感。哪象今天用信用卡划来划去,好象虚得很。

  上海人至今习惯将一元说成一块洋钿,就是出自银洋钿。说准确点,银元是九八纯银铸成,即仅2%是其他杂金属。如同现今仍有假钞,银元也有假的。

  我祖父程慕灏16岁就进银行做练习生,第一份工就是学习包银元,十只一卷,用桑皮纸包起来。银元是圆的,要包得服帖,也是很考功夫的。

  银元的排列安放,也有一定规格。有专门的器具供安放银元,叫“银元板”。一块板上雕出十行半圆形的凹槽,每一行可放五十银元,廿行一板,共一千元。当时银行钱庄大商行都有这种银元板,以方便大宗交易。

  不过银元很重,一块银元七钱三分重,以十六两为一斤老秤计,一千银元要近五十斤重!因此市面上都用庄票,但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往来结算仍用银元。因此当时每天清早在银行钱庄会集之处,有称为“杠夫”的行庄杂役,背上一只黄藤巴斗,斗上漆着黑色的钱庄或银行名字,互相递解。在银行钱庄集中的上海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上,处处可见忙碌来往的杠夫,倒也不见有当街抢劫的,或者因为太重了吧!

  当银行练习生,点数银元也是一门技术。左手将成叠银元托在手掌,手指陆陆续续把银元推出,右手就依次一块一块一面接,一面敲响银元边,以辨真伪,声音不对,即把这块银洋剔出,再敲再数,嘴巴里还要一五、一十、十五、廿十地唱数出来。熟稔的不到一分钟,就可点好一百块银元。

  辨别真假银元全靠耳朵听。祖父那时常常在天井里就着水缸边敲击银元以训练鉴别能力。还有种鉴别方法,用两只手指夹在银元中间,用口唇向银元边际一吹,真的会发出银笛样的声音,假的,就是木木然的哑声。要是不慎吃进假银元,是十分令人懊丧的。所以不仅银行从业人,一般市民都会辨别,已成普通常识。

  银元虽然重携带不便,但对一般小百姓,带成箱银元做大宗买卖毕竟少。那时随身携带五六块银元已是很了不起的了。

  在上世纪卅年代,上海闹市大东门一爿绸布庄的大掌柜月薪不过八块银元,大米八元一担,普通店月不过六元、四元。电车车资一只铜板,租界地一客简易西餐包括一块炸猪排一只浓汤,面包白脱尽吃,每客二角(约廿只铜板),五香茶叶蛋一只铜板二只,城隍庙一碗酒酿圆子二只铜板一碗。

  1930年我祖父29岁,已任中国银行上海总行副理。当时总行只设一总经理五个副理,支行最高行政是主任。副理月薪五百块,主任月薪三百块。

  当时上海静安寺路愚园路(现黄金钻石地段)一块三亩七分地皮售六千块,一套红木百灵桌带四只圆凳售一百廿块,可见当时上海生活开支最贵的仍在房租。

  当时一般市民如一月有卅块银洋收入(洋行普通职员),就可供一六口之家开支,还可雇一辆钢丝包车包括车夫工资,但前提是要有家传祖屋。如若要另外租屋,那体面一点的合乎洋行写字间身份的住房一月起码十五块至廿块房租。

  在上世纪廿年代钞票已流行,但老一辈人总还是相信银元,因为感觉上钞票只是一张纸,而银洋是铿锵有声沉甸甸的真含银子的。对外币更是不相信,中国人为此吃过两次苦头:一次是一次大战时德国的“马克票”,一次是帝俄的卢布,因此连美金英镑港币都不信任。

  当时许多大户人家或守旧人家因为不相信钞票,也就不相信银行,所以家中都密藏一些银元,少的有一、二百,多的上千上万。一般银元都放在甏里,埋在宅地里,往往连子女都不知道,但会在遗嘱中指出埋在哪里。如若是猝亡或兵荒马乱仓皇逃难,或许就成了永远的秘密。因此现在建筑工地上偶有听到掘起几甏银元的事,由于年久悠远,原主已茫茫不知去向,当然全部归国家所有了。

  从前老百姓相信银元,还因为旧时消防意识差,很容易着火,一烧就是一片几百间屋。如果是钞票,早化成灰烬。银元就不怕火烧。今天一切交易都电子化,银元时代早已远离我们。只是日前偶翻我外祖父留下的一本日记(外祖父1898年生,1976年谢世),提及银洋,觉得十分有趣,乃整理出来给金融界朋友一读,也算近代金融史的一段小插曲吧!


(2006-12-27)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