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滩上,工商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大街小巷,每天要接待数以万计的大小客户,老百姓对这家“身边银行”大多熟门熟路。然而,有那么一个“深居简出”的工行网点,常住地下,不事张扬,戒备森严,功能特殊——有了这些“先天”因素,相较其他网点而言,它就有点“鲜为人知”了。今天笔者就带着与读者诸君一样的好奇心,来到这个坐落于外滩滇池路的工行网点,他们的特色就是经营着有“远东第一”美誉的保管箱库业务。
我们找来了一位老员工,请他为我们翻翻滇池路保管箱库的老黄历——远东第一保管箱库介绍这座保管箱库,须从它所在的这幢大楼说起——它是外滩大楼群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大楼。在设计这幢大楼之初,设计者就特别重视库房及保管箱库的设置,曾专门去纽约欧文银行,请建造库房的专家、工程师协助设计。保管箱库全套设备公开招标,由美国纽克银库公司中标,全套库房当时造价合计20.4万元美金。
解放前,不少大银行都设有保管箱库,外国银行如美国的大通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中国的国华、金城、上海、大陆、四明、盐业、浙江第一、广东等银行,甚至连通易信托公司、中一信托公司、福源钱庄、邮政储金汇业局等,都办理保管箱业务。其中,开办年代较早的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17年创设信托部,初期设备简单,仅置木质保管箱140余具,以后添置钢质保管箱200具,经逐年扩充增至1142具。
1931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厦落成,装置了巨大的保管箱库,库房四壁以18寸厚钢板砌成,库门纯钢制成,重15吨,设箱6300具,至1932年9月全部租出,供不应求,租户需预约登记,待老用户退租时才能租到。临近解放时,上海共有保管箱库36处,保管箱46000余只。
库门中的巨无霸保管箱库设在大楼底层,面积为500多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内库是400平方米。库房四周是厚实的钢骨水泥及钢板,库门是圆洞式的,重达38吨半,厚85公分,库门上装有两具密码锁及定时开启装置,须双人会同,分别转动各自掌握的密码,才能开启。库门厚重,结构精密,两人同时拉动把手,才能缓缓拉开,如门框中间积有稍厚的灰尘,库门就无法锁闭。库门具有极强的防盗、防火、防水功能,库门与门框的结合部嵌有石棉条,即使遭遇火焚或水淹,都能确保安全。库门十分厚实,即便用电焊切割也无法破入。
进入圆洞式库门,400平方米的房屋中,经扩建现已排列着层层叠叠的10131只保管箱,大小规格齐全,全部用优质钢材制成,表面终年涂着防锈凡士林。
经过70多个春秋,仍闪耀着银白色的金属光色。一个等待主人60年的保管箱这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情。年逾九旬的台胞刘老先生,在解放前夕移居台湾,1946年临走时开立保管箱,用于存放一些贵重物件,其中有:宁波半座山的土地权地契、上海盛泽路上一处房屋的使用权证明、民国时期的国债、津津味素股票、银行存折、保险合同……老先生虽然身在台湾,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大陆的这个保管箱,然而时隔60年,当时的箱号、钥匙、开箱合同等资料都早已遗失。2006年刘老先生之子在保管箱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打开了父亲解放前开立的保管箱,两扎堪称文物级的契据完好无损。“实在是太意外了。”他激动地说,一直以来,父亲以为保管箱里的东西再也见不到了。
据介绍,解放后银行曾寻访过刘老先生在宁波的亲戚,均被告知下落不明。1966年,工行在有关部门的公证下打开保管箱,罗列物品清单后重新封存,这次是该保管箱40年后再次被打开。而要打开这个保管箱,银行亦须大费周折,工作人员翻阅了从1937至1949年间的上万份档案,才能最终确认这个“失踪”多年的保管箱的身份。
(作者:杨葆江)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