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数千年来乐此不疲地追求玉石?玉石仅仅是一种精神符号或财富象征吗?今天还有人像古人那样对石头痴迷如醉的吗?石头到底能带给人们什么?当我们走进坐落于上海浦东的展石轩后,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展石轩在齐鲁大厦裙楼二层。“展石轩”三字行书体匾额由书法篆刻家高式熊先生题写,字体舒展,笔划遒劲,气韵平和。迎门横匾是海上名家韩天衡先生题写的“国石风采”四字,字体秀美,笔划飞扬,才气横溢。匾下,迎门石是一块重达千斤的田黄地鸡血原石,置放于一棵沧桑古木做成的简易底座上,此石石型巨大,血色丰厚鲜艳,质地纯净,皮相完好,是难得一见的上品鸡血原石。转过照壁,即是十几个黑色展柜环绕组成的展厅,居中,一组展柜将展厅分为前后两进。展厅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石雕和原石分为五个部分,展品琳琅满目,件件精美绝伦,美不胜收。正中一左一右是高式熊先生题写的一幅八尺对开的对联“君子比德皆爱玉,安宅润心尽藏石”。
展石轩主人夏伟展喜欢在后进一个长三米多黄花梨巨型原木案前泡茶待客赏石。他三十多岁,来自浙江青田,岁数不大,却是自幼与各种美石打交道,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对石头的研究。近十年来,他先后在上海、山东、浙江等地多媒体都对他和他的展览给予了很高的关注,他的许多展品曾数次在国家最高规格的展览上屡获金奖。
夏伟展,号“石痴”。他认为石头是老天对人类的恩赐,人没有理由不爱惜它,宝贝它。它是大自然的产物,没有任何人为加工,它的每一块都是唯一的,都是天地之间的精华,是任何人间工艺所不能完成的——没有什么艺术品是经过七千万年以上的时间完成的。他说石头能养人,人能养石头,石头和人能够互养。很多人把石头当作石头,错了!很多人把石头当成钱,更错了!还有很多人把石头当成艺术品,也错了!为什么?石头和人一样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的,你要和它交朋友,要深入地去体味它,感受它,学习它。当你全身心地去与她交流时,你才能发现她的高洁品质、坚韧精神和美丽灵魂。当你与石头融为一体,分不清你是石头还是石头是你时,每一块好的石头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收集了多少美石就收集了多少美丽的梦想。他收藏原石,也收藏艺术大师的石雕,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大师也是能读懂石头的人,雕刻的刀具就是雕刻师的嘴、心、思想和一切,他们能用石头所有可资表现的长处,按自己的心灵去创造梦想。这样的大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像凝固的音乐,人们在欣赏时可以清晰地吟唱出来。人生岁月有限,良石美玉无多,且良石美玉只有有缘人方可得之。因此,能常得良石美玉为友为伴,福莫大焉!于是,夏伟展迷于石,痴于石,醉于石,听不得不尊重石头的片言只语。只要你敬石懂石,就可以成为座上宾,他陪你品香茗,叙友情,谈心得,尽情品尝那一枚枚、一块块、一尊尊如梦、如幻、如精灵般的美石,和他一起去迷、去痴、去醉,在美梦中忘记世俗,迷失自己。
对于石头,原始人知其用而不知其德;上古人知其德而比之君子建立道德体系;及至礼乐崩道德丧的中古之后,人大多知其利而忘其品;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夏伟展和他所有爱石的朋友们不让古人爱石专美于前而又独有心得:弃礼法旧制而求人石相通、相谐、相得而至相惠,将人之无限的思想寄托于石之无限的流传,在宁静安详中释放各种压力,放飞自由的灵魂,找回已经迷失的本性——这不正是当今社会的我们应当追寻的吗?
(作者:葛本山)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