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如“海啸”一般席卷了全球金融市场,几乎影响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2008年9月点燃的“华尔街风暴”更是让人们感到了这次金融震荡的严重性,而最大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所发生的财务危机则让人们对保险业的前景产生了担忧:连全球最大保险公司都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其他的保险公司还能靠得住吗?这一担忧自然又引发了对再保险的担忧:如果保险公司真的发生问题,那么有着“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之称的再保险公司能在其中发挥多大的作用?
所谓再保险,即“保险的保险”,是保险公司把自身承担的风险责任部分或全部分摊给其他保险公司,达到分散风险、稳定经营的目的。它可以使保险人避免危险过于集中,不致因一次巨大事故的发生而无法履行支付赔款义务,在整个保险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分散风险、扩大承保能力、改善偿付能力、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技术、促进保险市场的安全稳健运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由于再保险在整个保险体系和经济金融领域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再保险在巨灾面前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根据。据有关报道,世界第四大、德国第二大再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汉诺威再保险第三季度亏损了3.95亿欧元,是公司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世界第一大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也公布了其第三季度季报,该公司出现了6年来首次季度亏损,11月19日,瑞士再保险宣布已为次级贷款相关的衍生品撇账12亿瑞士法郎,苏黎世资产管理公司认为瑞士再保险的财报结果令人失望,因此将瑞士再保险的评级定为“减持”,并补充称,该公司今天的资本减记只是“冰山一角——现状阴霾密布,前景雷电交加”。事实上,苏黎世资产管理公司对瑞士再保险的这一评价,也可以认为是对整个再保险业的评价。可以说,这次全球金融震荡让人们看到了包括再保险在内的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再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对于瑞士再保险等老牌的再保险公司和西方发达的再保险市场,中国的再保险业无疑是比较年轻的,再保险市场也不很成熟,虽然由于中国整体上在这次全球金融震荡中经受影响较小,从而到目前为止保险业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震荡中,中国再保险业是否应该吸取一些教训,并借机做点什么,以壮大自己,真正发挥“保险的保险”作用呢?
一、中国再保险市场现状
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再保险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曾经一度超过了同期保险业的发展速度。但是,全球再保险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一方面,发达国家再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如从再保险费收入地区分布来看,西欧再保险业务保险费收入约占世界总保险费收入的60%,美国约占20%,其它地区仅占20%左右。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再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发展空间巨大,但再保险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国际再保险巨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虎视耽耽”。目前,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开放,中资再保险业与外资再保险企业“兵戎相见”的场面已经显现,国内再保险市场上已有瑞士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科隆再保险、劳合社和法国再保险公司等5家国际再保公司,而中资再保险公司目前仅中再集团一家在“孤军奋战”。
但是,国内保险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弱,目前还不能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同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而再保险业的这种差距就更为突出,无论从发展历史、经营管理和经营规模等方面进行比较,中资再保险公司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与发展较快的直保市场相比,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却相对滞后,市场主体数量少,竞争不够充分,产品有限且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直接保险市场对再保险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巨灾再保险体系尚未建立,再保险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等等。作为再保险业的元老,中国保险学会戴凤举会长曾在一份提案中指出,内资再保险公司资本金过低,使其承保能力不足,再加上经验、技术和人才落后,产品和服务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将导致保险业今后对外资再保险公司的依赖性,并呼吁尽快提升国内再保险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虽然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的再保险专业公司从无到有,再保险市场从小到大,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外先进的再保险市场相比还比较落后,离市场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承保能力偏弱且较分散。从再保费与总保费之比看,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而我国该数据仅为4.3%左右,因此,我国再保险业发展已明显滞后于直保和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发展。
二、面对金融震荡,国内再保险业该做些什么
这次全球金融震荡对包括再保险在内的保险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中国保险业也未“幸免于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凸显了保险和再保险在金融震荡和巨灾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直接保险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需要再保险市场的强力支持,需要再保险提供更加多样化、专业性的风险保障服务,同时,直接保险市场较大的市场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也为再保险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建议借这次金融震荡之机,从战略高度创新发展并做大、做强再保险业,构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与我国直接保险市场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再保险市场体系。
首先,建立充分竞争、有序发展的再保险市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企业有了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更具活力。企业是这样,市场更是如此。随着再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体、多个主体竞争的格局。但是与保险需求相比,国内的再保险业主体数量还相对较少,竞争不够充分。
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不断活跃再保险市场,追求再保险的竞争与效率,培育再保险公司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对此,2007年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已为再保险市场“扩容”指明了政策导向,要求中外资保险公司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并得出了“扩容”的途径: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集团,特别是以经营风险业务为主的保险集团设立再保险公司;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再保险公司;积极引进资本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健康险、农险、责任险、风险保障型寿险产品、年金保险、医疗保险、次标准体、财务再保险等领域有业务优势的境外专业再保险公司,有关政策也将向这一领域适当倾斜。要通过这些措施,尽快达到《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提出的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用5年时间,把我国再保险市场建设成为市场主体数量适宜、经营行为规范、承保能力与偿付能力充足、竞争实力较强、业务结构合理、产品服务丰富多样、风险有效分散、再保险保障机制健全、监管制度完善、能够引导和支持我国直接保险市场发展的现代再保险体系。
其次,中资再保险业应该在再保险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07年10月,以完成注资改制为标志,国内唯一的再保险公司中再集团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再保险公司,净资产在全球再保险业排名第五,排名仅在全球赫赫有名的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XL公司以及汉诺威再保险之后。尽管注资后的再保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但在管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做大做强,应该按照境内外上市公司标准严格要求,树立“全球化”的市场经营观念,加强与国际再保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和跟踪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动态,充分学习和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把自己打造成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旗舰企业”,从而实现在中外资再保险公司全面竞争的基础上,确保中再集团在国内市场的主渠道地位,并辐射海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直接保险公司形成了对国际再保险市场的高度依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再保险业的发展。据报道,近几年境内保险公司向境外分出保费约占全部商业分保业务的80%--90%。为此,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各保险公司优先在国内保险市场特别是中资再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按照惯例,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手段对本国再保险市场实行特别保护,在我国也具有法律依据,《保险法》第103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需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保监会首次出台的《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也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法中关于商业再保险优先国内分保的政策要求。
最后,做大做强再保险业也是积极应对巨灾事故的需要。近年来,从全球范围来看,巨灾事故的发生几近“常态”,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仅2008年以来,我国境内就相继发生了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仅雨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1516亿元。据报道,在国外,保险赔付通常是灾后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保险赔款一般占灾害总损失的30%--40%,但在我国历次自然灾害中,保险赔付却仅占2%--3%。各方面普遍认识到,直接保险市场已不能完全有效地抵御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必须依靠再保险把风险分散出去,才能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的社会保障作用。在“第二届中国风险管理论坛”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就曾表示,巨灾风险具有突发性强、风险结构复杂、损失程度大的特点,随着社会财富累积总量的不断增大,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再保险具有国际性、网络性等特点和向全球分散风险的技术优势,可以为保险公司分散赔付风险、扩大承保能力和巨灾保障功能,可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对保险行业的冲击,因此,在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按目前国内再保险业的现状,显然难以担此重任。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练好内功,尽快做大做强。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经用“保险业‘安全阀’和保险市场‘调控器’”来形容再保险,由此可见再保险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即使没有这次金融震荡,中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再保险业,而全球金融震荡的发生,正好给中国的再保险业带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相信我们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做大做强国内的再保险业,为直接保险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工行网站特约 作者:工商银行 高业伟)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