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随着国家不断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房供地成为今年供地计划的重中之重。
5月12日,国土资源部终于公布了2011年的住房土地供应计划,在去年计划的基础上,今年的计划供应量达到21.8万公顷,提高18%。其余各项指标也均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供地7.74万公顷,比去年的实际供地量增加一倍还多。由此,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供地也将占到住房用地总供应量的三成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保障房用地供应固然已成为“死命令”,但在调控深入、土地市场低迷的2011年,应警惕由此造成的商品房供地短缺。
三类住房用地占比近八成
这是国土部第二次发布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去年的计划供应量为18.47万公顷,但实际完成不足七成,今年的计划额度攀高至21.8万公顷,比去年的实际供应量增加72.6%。
今年“两会”期间,国土部部长徐绍史曾表示,今年住房供地计划将在3月底前后向社会公布。但出于各种原因,该计划的公布时间被推迟至本月初,公布时间甚至晚于去年。
国土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廖永林昨日表示,今年的计划编制程序与去年类似,先由市、县编制计划,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后,交由国土资源部进行汇总。
按照汇总的数据,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计划是17.13万公顷,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78.6%,接近八成,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
除去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是7.74万公顷,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35.5%;比去年的计划增加17.6%。
在中央不断强化保障房建设的背景下,其土地供应显得格外重要。今年中央下达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任务,这类用地需求接近4万公顷,而国土部编制的计划远超上述规模。
廖永林对此解释,在各类保障房的房屋面积上,地方编制的计划标准较大,于是抬高了上报的计划规模。
供应计划编制容易执行难
按照国土部的说法,科学编制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保证保障房用地的供应,是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即便上述供应计划比去年有所提高,不少业内人士仍对其执行情况表示怀疑。
按照国土部的数据,去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供应6.58万公顷,实际仅完成3.24万公顷,完成情况不足一半。
一位熟悉土地市场的专家表示,土地供应计划的编制较为容易,但地方政府在实际执行中,经常遇到拆迁、规划等各种方面的阻力,加上土地财政对商品房用地的依赖,使得保障房供地完成情况往往不尽理想。
对此,国土部要求各地将保障房用地供应计划单列。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审核快速通道,缩短审核报批周期。
在保障房建设方面,今年相关部委均做出各种举措。其中,财政部此前进一步加大了中央财政对租赁住房的支持额度,而住建部也于今年2月与各地签订保障房建设“责任书”。
廖永林还表示,本月底,国土部将主要针对保障房供地对各地开展抽查;6月份,督促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检查,督促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进度。
此外,国土部还强调,确需调整供地计划的地方应在6月底前进行调整,并向社会公示和报备。
商品房用地或受挤压
事实上,在中央不断强调保障房建设的背景下,外界一直担心商品房用地受到挤压。上月,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就表示,保障房挤占了商品房用地,会推高房价。
根据国土部的数据,今年商品房用地供应计划将达到14.06万公顷,比去年的实际供应量增加近50%。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去年商品房用地计划完成情况达到79%。
但即便如此,今年商品房用地供应收缩的预期仍未改变。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昨日在微博上表示,某土地运营商想要多卖点地,但土地管理部门不肯多给指标。因为“政府希望土地收入细水常流,况且今年土地市场低迷,也卖不出(好)价格”。
从市场表现看,低迷的情况也未改观。今年一季度及4月份,北京、深圳等地已有多幅土地流拍、流标或以底价成交。
来自中房信·克而瑞的数据则显示,今年4月,万科、保利、远洋、绿城等15家大型房企通过招拍挂方式新增土地总建筑面积约260.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环比下滑66%;成交土地总价约56.88亿元,同比下降70%,环比下滑59%,创2010年以来拿地总量和成交总价的最低记录。
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并不明朗,多数企业仍持观望态度;同时,银根紧缩、销售放缓,使得企业的资金压力大增。
上述专家坦承,在调控政策没有放松迹象的大背景下,土地市场恐难恢复去年的状态。因此,今年的商品房用地供应恐不乐观。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