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未来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不足”,这是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经反复强调的观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开设保险专业或方向的高校有97所,这90余所高校每年培养的各层次保险专业人才大约在5000人左右;而有材料表明,保险业每年所需专业人才至少在2万人以上。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将会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一方面,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大量保险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保险行业,有些进入了这个行业往往也干不长,造成了保险行业人才的流失。这加剧了保险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体上看,保险业人才流失有两种情况:一是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愿意从事保险行业工作,造成保险行业人才的第一次流失;二是保险从业人员在本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他行业,这是保险人才的第二次流失。
笔者认为,第一次人才流失直接关系到保险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影响更为广泛,更应该引起保险产、学、研各界的重视。保险专业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对保险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程度,会直接影响其择业倾向与行为。因此,笔者基于大学生择业态度,分析保险业的第一次人才流失现象。
原因分析
1. 职业价值观的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逐步趋向现实化、多元化、短期化、功利化。
2. 职业心理落差大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大学生普遍希望能够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工资福利较好的工作。而与同类金融工作(如银行、证券)相比,保险行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期望差距较大,尤其对于精算专业学生而言,花费了巨大成本(精算师资格证的报名费用及复习时间)却未能得到较高的收入,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让保险专业大学生对保险行业望而却步。
3. 从业心理基础不牢固
目前国内高校就读保险专业的学生中,本科生很多是因为高考失利被调剂到保险专业;硕士研究生则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考虑到金融学专业的考研难度,退而求其次,选择攻读保险学专业。这两部分人,尤其是前者,在入学前对保险专业基本不了解。除此之外的那部分学生也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将“精算师”信奉为金饭碗,才选择了保险专业。因此,保险专业学生就读后一般会经过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如果他们发现就读保险专业并非原来想象的那样,又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容易对保险专业和保险行业产生失望情绪,甚至会有逆反心理,这为他们就业时放弃从事保险业埋下了伏笔。
对策分析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或两至三年的硕士教育,最终却未能从事保险行业,这本身就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院校应该做好保险专业招生宣传工作,加强考生对保险专业及保险行业的认识。同时,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尤其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尝试开展定向培养,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培养专门人才,共同塑造行业精英。
2. 建立有效的薪酬体系
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行业应该从长远考虑,缩小与银行、证券从业人员薪酬水平的差距,提高高级专业人才(如精算师)的工资待遇。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当今社会,薪酬水平作为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保险行业不能单纯指望求职者拥有长远眼光,提供具备竞争力的薪酬才是吸引人才的王道。
3.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提供职业实践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而做出科学的择业决策。
除此之外,保险行业可以通过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利用等手段,吸引保险专业人才。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