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喜欢这个行业,“有成就感”。因为期货行业富于挑战性,行情时刻在变化中,影响因素纷繁复杂,作为一名分析师,每天都要对相关因素做出评估,并且迅速做出选择,把自己的意见告知客户。
在1993年,刚进入期货行业时,杨军对期货的了解仅仅是“投机”二字。虽然在今天,很多人仍然对期货市场心存恐惧。但是对杨军来说,这只是他热爱的工作,他想要的人生,与投机无关,需要付出,需要奋斗。
做好研发后台
谈到期货市场的发展,作为一个“老人”,杨军有说不完的故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任国债期货交易员期间,他曾亲历国债327事件及国债协议平仓的全过程;他也曾经历过1993—1996年的混乱阶段,那时各种规则尚不完善,市场尚操纵行为盛行;在1997年—2001年期货萧条期间,他还曾眼看着市场交易额持续下降,行业同仁的薪酬下降,很多同事离开了这个行业。
谈到新一年的工作安排,就绕不开期货市场的整体发展。根据杨军的观察,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更多的资金开始关注期货市场,寻求用这一风险管理工具来管理资金。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2010年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47%。
但是在去年年底,“由于通胀苗头出现,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让暂时过热的市场有所降温。不过越来越多的产业客户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开始对这个市场给予了关注。今年的期货市场,在调控大背景下,整体可能会维持高成交量,不过增幅会低于去年。”
虽然成交量增加,但是并非所有的期货公司的利润都有同样显著的增长,“因为交易费率在降低,而且期货公司在技术投入、人员配置上增加更多”。杨军认为今年期货公司的利润将出现分化,作为研发人员,应把握政策方向,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为产业客户服务方面,为他们提供更为深度、专业的研究报告和套期保值策略。他相信,强大的研发不一定能成就强大的公司,但强大的公司肯定要有强大的研发支持。
期货浓缩人生
杨军是期货行业里的“老人”,从1993年入行到现在,他已经做了18年。杨军热爱自己的工作,自称对期货的感受就是:浓缩人生。
的确,期货是个很特别的行业,一个人在这一行里要么呆很久,要么很快出局。出局的原因,不外两种,精力透支,身心俱疲,或是帐户爆仓,资金断流。在期货行业里十几年后,杨军总结说,期货可以感悟人生,人生又犹如期货,一路上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又风雨兼程。
令人吃惊的是,杨军大学专业却是食品工艺,毕业后在食品行业还做了五年。之后,对期货行业出于好奇而成为其中一员。
自1993进入中期公司后,一直到2000年,杨军曾在期货公司里多个岗位上历练,当过期货经纪人,也做过营业部经理。随着对期货认识的加深,他觉得自己应该转做分析师。
“2000年时,股票分析师已经很常见,期货分析师则很少。当时,业务非常难做,投资者会要求期货公司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他也意识到分析师的工作更符合自己的性格,于是主动转型。
事实证明,杨军的职业选择非常正确。从2003年开始,整个期货市场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期货公司纷纷设立研究机构,增强研发力量,为客户提供更周到的服务。而他个人,从2006年到2009年,连续被评为上海期货交易所年度优秀金属分析师。这个奖项要求高,分析师须有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且要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2011年,杨军觉得自己应开阔视野,以往主要重视供求关系分析,今后会增加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流动性等因素的研究。
个人投资在股市
虽然自己是个老期货人,但是杨军的个人投资主战场却是股市。“作为期货分析师,按规定我不可以炒期货。”2010年,大部分人的股票收益如同大盘那样,来回震荡,略有亏损。然而杨军的股票投资却是收获颇丰。“20%的收益不止。今年那么多股票翻番,中小板,小市值的股票等,有的都翻了两三倍。”
在炒股时,杨军善于利用期货分析师的背景。他主做有色金属的分析研究,发现有色金属股票与有色金属价格的正相关性非常高,这帮助他抓住了去年有色板块的几次机会。不过也有失手的时候,杨军很坦诚地说,2009年股票投资收益较差,未能跑赢大盘。“当时宏观经济走向判断出现偏差,以为只是反弹,经济还会有二次探底。”
新一年的炒股策略,在杨军看来,就是跟着国家政策走,选择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等。
杨军不太喜欢房子投资,今年也没有投资房子的计划。“流动性差,一旦房价下跌,流动性风险非常大”。他认为,没有不跌的市场。“从投资市场的经验看,往往价格以什么形式涨上去,未来就会以什么形式跌下来。我们只是不知道拐点出现在哪个时点”。
沉浸在期货市场上18年,见多了钱财来也倏忽去也迅疾,杨军对财富的态度很淡然:“钱够用就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