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由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浅谈国际经济竞争策略
 

  29岁便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著名经济学家N.Gregory Mankiw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阐述了“十大经济学原理”,其中有一条原理为: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不断交融、科学技术不断飞跃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Forging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的理论体系已成为最根本、最基础的科学发展理论。与此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新型关系已逐渐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大背景下,本文倡议国际金融贸易基础理论在新时代有必要作为基础科学普及。本文首先帮助大家贸易历史开始,浅读国际贸易理论。

  一、浅谈国际贸易学说理论发展。

  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被人们所熟识源于《国富论》中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描述:市场化让看似杂乱无序的无数个体做出最大的蛋糕(帕累托最优)。另外,他提出了另一重要理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学说!该理论认为绝对优势国家之间会发生贸易,即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具体模型分析如下:

  假设只有A、C两国仅生产F、M两种商品。同时,A、C两国人民对于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是1单位。则在分工前,A国生产1单位的F商品需投入1个单位L的生产要素,C国生产1单位的F商品则需要投入2个单位L的生产要素,即A国在生产F商品上有绝对优势。A国生产1单位的M商品需要投入2个单位L的生产要素,C国生产1单位的M商品需要投入1个单位L的生产要素,C国在生产M商品上有绝对优势。原本A、C两国各有3个单位劳动力生产2个单位商品,分工后如图,A国在F商品投入3个单位劳动力生产3个单位商品,C国同样生产3个单位M商品。国际贸易的核心从而得出:分工后再交换使社会的整体福利增加!

 

 

F

M

 

 

F

M

A

1

2

分工后

A

3

C

2

1

 

C

0

3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大卫·李嘉图(1772年04月18—1823年09月11)在斯密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绝对劣势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开展自由贸易依然存在可能。围绕“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原则,具体为: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 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具体模型分析如下:

 

F

M

 

 

F

M

A

6

4

分工后

A

0

10

C

1

2

 

C

3

0

 

  上述模型图图解雷同,这里不加赘述。

  3、李斯特贸易保护学说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他的贸易保护理论也造就了德国至今强大的工业实力。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具体理论核心内容为:贸易制度要和一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对于一个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国家来说,可以而且必须按照自己的发展程度来改进它们的制度。改良的第一阶段,是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摆脱未开化状态,在农业上求得发展;第二阶段,是用商业限制政策(即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工业、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最后阶段,是当财富和力量已达到最高程度以后,再恢复自由贸易制度,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无限制的竞争。其主要保护工业即促使本国生产率最大化为目的,对那些与国计民生有头等意义的工业部门和新兴工业部门,要给予重点保护。

  4、丁伯根法则与米德冲突

  国际金融学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国际金融学在这里进行一些基础理论的补充也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主要介绍。

  丁伯根法则:

  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框架分析丁伯根原则。假定只存在两个目标T1、T2与两种工具I1、I2,政策调控追求的T1和T2的最佳水平为T1和T2。令目标是工具的线性函数,即:

T1=α1* I1+ α2*I2

T2=b1*I1+ b2*I2

  在这一情况下,只要决策者能够控制两种工具,每种工具对目标的影响是独立的,决策者就能通过政策工具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目标水平。

  从数学上看,只要α1/bl≠α2/b2(即两个政策工具线性无关),就可以求解出达到最佳的目标水平T1和T2时所需要的I1和I2的水平,即:

I1=(b2*T1-α2*T2)/(α1*b2-bl*α2)

I2=(α1*T2-bl*T1)/(α1*b2-bl*α2)

  当α1/bl=α2/b2时,这意味着两种工具对这两个政策目标有着相同的影响,也就是说,决策者只有一个独立的工具而试图实现两个目标,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这一结论可以进行推广。如果一个经济具有线性结构,决策者有N个目标,只要有至少N个线性无关的政策工具,就可以实现这N个目标。对于开放经济而言,这一结论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只运用支出增减政策(我们假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效果一致)通过调节支出总量的途径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是不够的,必须寻找新的政策工具并进行合理配合。

  米德冲突(Meade Conflict):

  是指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即稳定通货,充分就业和实现经济增长,还须实现外部均衡,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但如果独立实行一项政策,容易引起内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工具无法使用。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

  5、蒙代尔理论

  蒙代尔的第一贡献是三元悖论,即不可能三角: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

  同时配合提出“政策配合说”:

  证明了:以财政政策对外,货币政策对内,这样配合的结果会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以财政政策对内,货币政策对外,可以达到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目标。

  6、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当今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十分迅速,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更加贴切。例如发展中国家对于一些需求刚性较强的商品容易出现“贫困化增长”(类似谷贱伤农,丰收年食物需求量相对稳定,单价下跌造成农民损失)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进行;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理论改为J×N×M模型;放弃赫克歇尔-俄林(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当今社会常用的国际贸易制约手段

  主要有贸易壁垒、非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这部分本文不进行描述和评论。这里特别要说一点,关于“同质品和异质品”是有别于剽窃复制的一个基础划分,即使用不同的技术、投入不同的人力和资本,生产出不同的商品,但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是否属于知识盗窃。

  另外,区位优势保护、幼稚产业保护及国际金融政策等都是调整贸易现状的有效措施。

  三、国际贸易理论形势分析

  1、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一国人民能够消费更多的电视、旅游、服务等,离不开相对他国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一些评论家声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是由于与日本和其他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但真正的敌人不是来自外国的竞争,而是美国生产率增长的放缓。

  2、科技及生产率是发展“内外部均衡优势国际贸易”的基础。科技短期看是依然是常数,是长期变量,科技水平取决于综合国力、教育水平及科研投入等。生产率也是一个短期常数,长期变量,生产率水平与人口数、勤劳程度、文明偏好、基础教育、技术能力、工作机制、国情体制等相关。

  3、国际贸易学要将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福利作为核心目标而不懈奋斗。贸易战对谁都没有好处,简单的关税壁垒缺乏对对手国经济的抑制效用。

  4、根据蒙代尔的理论,国际收支调整上财政政策相对低效,金融政策相对高效。未来的世界贸易战可能更多会使用金融工具,而金融战略的布局和影响面都非常长远。

  四、关于国际贸易策略的几点建议

  1、国际贸易战略比拼的是生产率,要重点发展核心技术生产率。即加大科学培养和储备,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奋力发展能切实提升国民平均生产率的长期制约要素。

  2、加强国际金融风险预测和管理,尤其是国际金融战略的统筹规划和持续发展。

  3、加强国内金融风险管理。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以金融本源特性为社会实体发展注入新活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未经作者同意并取得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高云翔)


(2019-06-2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