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2日 09:00 央行行长周小川10日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进行了主题演讲,面对市场上有关央行将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传言,周小川表示,虽然经济上确实有一些变化的东西,但是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还需要更准确一些。目前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 从周小川这番话我们可以读出三层含义,一是货币政策调控要看经济走势,两者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二是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周期规律;三是货币调控政策要统筹兼顾,长短相宜,保持一定的持续性、稳定性以及科学灵活性。这三层含义就是最近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概括的“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一新提法。 国家统计局5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较上年同期)上涨1.8%,PPI同比下降2.0%,降幅收窄。这也是近18个月以来,CPI涨幅首次低于2%。由于目前CPI处于低位,一季度GDP回落至7.4%,显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据此,有观点称中国是否已进入了货币政策调整的窗口期?不过,目前对于是否会全面降准,市场人士的看法莫衷一是。 从最近人民汇率走势来看,人民币汇率卖出价与国际上人民币购买力基本上保持一致,而且相当精准。我们用现行人民币汇率买入价与资本产出系数之比就可以计算出符合国际标准通货的人民币购买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用中国新剑桥方程可以计算出目前的资本产出系数为0.989。很有意思的是,根据这个数据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中国当前这种国际通货标准:人民币购买力就是人民币卖出价。以2014年5月6日的外汇价格为例,一美元买入价为6.1822元人民币,卖出价为6.25元人民币。当前的人民币购买力为一美元兑换6.25元人民币。 为什么目前CPI处于低位会引发人们对于是否会全面降准有莫衷一是的看法,其理论根源是不少权威甚至是课本说:广义货币增速等于或者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之和。其实不然,一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有很大误差,收入法与支出法确定的GDP增速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就业收入法确定的GDP增速不一样;二是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不能涵盖全部物价指数变动,有很大的系统误差;三是因为从货币供给因素来看,最为重要的广义货币供应来源于央行存款准备金调控与整个市场通货量变化,包括银行存款货币在内的存量与流量;四是因为从货币需求因素来看,货币需求由市场利率通货与资本产出水平决定,它的变化要跟货币供给变化保持一致,两者相互制衡,缺一不可,形成天然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是说怎样调控就可以怎样调控的;五是因为是广义货币供给决定当前物价水平、通胀水平,而不是当前物价水平决定广义货币供给。如果用当前物价水平决定广义货币增速,那就会本末倒置,颠倒市场,搞乱调控。实证研究表明,广义货币增长(M2)乘以货币流速(V)就等于经济增长速度(G),这就是著名的中国新剑桥方程式。 当前货币流速不低,所以不宜搞台阶式大规模的刺激调控。从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央行货币政策有些滞后,不灵敏,也不灵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央银行货币调控政策更不可滞后,需要进一步积极主动,有所作为,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广义货币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如果这个先行指标调控不到位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潜力释放,造成增长趋缓趋势。真正要化解中国经济增长趋缓下行的风险,货币政策调控就必须主动作为,紧紧地跟产业发展的产能过剩调控以及就业市场增长调控有效地相结合起来。
|
|
|
|
| |
|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5-12)
|
|
【关闭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