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2日 11:24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粮食高产的追求从未止步。历史上要多打粮无外乎开荒拓地、丰富作物和精耕细作。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讲到"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种开荒种粮的基因。 作物种植制度是农民与土地紧张、气候多变相抗争的武器库。北方旱地作物的南下美洲花生、马铃薯、玉米的引进都是为了在田闲时节或者天气不利时能够弥补粮食产量。 但是对一个国家及每一位农民而言追求高产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提高单产。传统农耕文明里精耕细作程度往往代表着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技术的渗透需要漫长的时间通常官府会印发一些介绍耕作方法的小册子加快这一过程。 粮食的战略地位从古至今未曾改变。新形势下追求高产的脚步更不能停止。在耕地面积有限、作物种植制度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粮食增产的出路在科技。高产创建就是通过示范带动、技术辐射、整建制推进等依靠科技支撑全面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2008年农业部启动高产创建项目。至今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已经覆盖全国2000多个农业县形成了一个示范带动区;先进科技扩大到生态条件相同的区域形成了一个技术辐射区;整建制推进从几十亩到十几万亩小面积试验变为大面积示范12000多个万亩示范片面积总计超过1亿亩。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涌现出来粮食高产从未如现在一般拥有如此多的支持力量。
|
|
|
|
| |
|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7-02)
|
|
【关闭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