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多赢是怎么来的?
 
  
    2014年05月30日 08:31
    
      拥抱互联网,“聚土地”改变了农业传统游戏规则。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没有人吃亏。这样多赢的局面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首先,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经营公司的盈利空间和支付能力。
      其次,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最大程度压缩了流通成本。在常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下,农民卖一斤白菜也许只得两角钱,而市民买一斤白菜就要花一元五角钱。这当中的数倍差价,涵盖了收购商、批发市场和菜贩等的成本与利润。而“聚土地”模式最大程度简化中间环节,流通成本只剩下单纯的物流费用。
      再次,农产品销路不愁,锁定经营风险。同样是订单农业,“聚土地”模式比“农超对接”的销售价格波动更小。
      最后,消费者提前支付一年费用,经营方实际上在低成本融资,资金链压力大大减小。
      当然,作为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聚土地”经营方式远非完美。比如消费者希望收到的农产品来自自拍的土地,而不是随便从菜市场上买点东西对付。如果约束机制不够透明,必然伤害消费者的信任,这一商业模式将难以走远。
      在广大农村,与绩溪有相似条件的地区不在少数,类似的商业模式可以推广,甚至各地可以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设计得更加完善。农田并不缺乏,缺的是巧思与执行力。
      “聚土地”的种子在绩溪这片试验田上刚刚开始萌芽。古老的农业与新兴的互联网嫁接,能否再结更多的硕果,人们满怀期待。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5-30)
【关闭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