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如何“解决问题”是个问题
 
  
    2014年06月03日 07:08
    
      企业家和政治家最近都爱谈论问题,虽然此问题非彼问题。 
      比如马云上个月就说过,他们所面对的挑战,是此前在书本上都没有记载过的,但却在真实发生的问题。而且,这并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遇到的问题。在这里,他想说的或许是当成为一家大公司,在拥有巨量资源的配置能力后,如何让其所在的市场继续相信契约、相信创新,让公司继续靠解决社会问题去获得成功,而非因害怕失去导致停滞不前。 
      当然,试图借一家公司去观察一个国家的政经生态稍显片面。但巧合的是,中国最高决策层近日对各地发出的频频警示也同样着眼于“解决问题”。 
      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参加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各地主要官员强调了“问题导向”。他提到,对那些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政府应该将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最终要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 
      官员为什么要集体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时报》给出了一种解释:领导干部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为创新的支点而不是退缩的借口。 
      事实上,此前政府的一贯思维是,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只要GDP上去了,一切问题似乎都能迎刃而解。这种单向度的执政惯性,往往将所有问题都压在GDP的光芒之下,只要政府调动其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总能让社会各界深信,眼下的所有问题,未来都将不会成为问题。 
      但“新常态”经济发展期的到来,击碎了这种惯性。经济增长速度换档,GDP两位数时代一去不复返,随之带来的财政增速放缓,首先让政府意识到,自身配置资源的能力被削弱了,同时被削弱的还有政府偿还地方债的能力,以及提供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前4个月,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2%,4月单月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只有9.8%,均低于去年同期的13.9%和14.7%。有限的财力之下,哪些应该放,哪些必须扛,这是个问题。“新常态”还带来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能耗指标和环境约束双双挤压着GDP所能实现的空间,曾经引以为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禀赋,转眼间沦为包袱。2014年能源消费增量目标刚刚比上年调低一半,能源大省如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GDP便应声而落,一季度大庆市甚至GDP负增长。同时,大气污染治理和淘汰过剩产能也让耗能大户河北省一季度的GDP几乎腰斩。在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和满足棘手的能耗、环境硬指标之间如何权衡,这也是个问题。 
      宏观经济环境依旧不是那么乐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后遗症若隐若现,货币政策不得不时刻保持克制,财政政策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如何在货币不放水、不超发的前提下,对那些代表着市场自发活力的实体领域进行“定向输血”?又如何在有限的政府资金引导下,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等民众急需的公共服务之中?这同样是问题所在。 
      正如一家做大的公司需要解决抑制活力、扼杀创新的“大公司病”,努力去思考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样,政府的公共政策也应如此。已经是时候为市场松绑了,让市场自发去建立契约、追逐创新,而政府应该成为市场无法提供的某些公共品的“问题解决者”,而不是错位、缺位甚至越位,变成一个“麻烦制造者”。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6-03)
【关闭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