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6日 04:23 【南腔晋调】无规则起码提供了一种博弈的希望,而潜规则的指向则不容置疑:那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潜规则”一词是学者吴思的发明,论其实质却并不新鲜,小说里写的并不少。《红楼梦》第十五回里提到这么一件事:张财主的女儿唤作金哥,已许配给原任长安守备(掌管分守城堡或者营务粮饷等事的官员)的儿子并收了聘礼。故事如果在这里结束的话,不用现代的婚姻自由理念去苛求,这一段姻缘算是门当户对,应是时人眼中的神仙眷侣了。可《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如若落入“郎才女貌”的俗套,那绝不是曹雪芹的风格。 于是,金哥去庙里进香时被贵二代李衙内看上,非她不娶,任你财主家说已有人家也不行。此时,李衙内不自觉地开始运用潜规则,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什么你情我愿,什么“原贵二代守备的公子”,统统都要靠边站。凡是比潜规则稍微合理一些的东西,在潜规则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张家左右为难之际,屋漏偏遭连夜雨:原任守备自认不是寻常人家,不愿做缩头乌龟,不但对张财主进行人身侮辱,对其“作践辱骂”,还告状打起了官司。貌似守备一家要寻求司法公正,实则不然。原任守备在争取自家权益的时候,也进行了精确的考量,李衙内是万万惹不起的,只有给张财主扣个帽子:一个女儿许几家。就这样,好端端的一个姻缘被拉进了一滩浑水。守备家惹不起李衙内,让财主背黑锅,将皮球踢给官府的本事还是有的。 张财主算是冤到家了!但光生气没有用的,社会上行走靠的是力量。毕竟是有钱人家,生气之余也没有自乱阵脚,他采取了非常符合潜规则的一个措施:上京寻门路,托关系走后门,决意退掉聘礼。张家虽然委屈,但也没少算计:嫁给现任衙内还是划算的,况且原任守备无情在先,莫怪我张财主无义了。 张财主辗转找到了昔日赞助过的一位尼姑,这尼姑眼下正在京里的馒头庵里主事,因此和王熙凤搭上了关系。熙凤果然是个爽利人,以三千两银子的一口价了结了此事:假托贾琏去信给长安节度使云光,云光以前多得贾府的照应,于是一句话下去,守备忍气吞声收回了聘礼。《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森判断葫芦案》里提到的“护官符”(即“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云云)在本回书里又一次发挥了威力。 事情到此还没完,《红楼梦》继续着它的伟大,写完了世事之后写人性和爱情。金哥追求爱情自由,眼见嫁不得如意郎君,自缢身死;守备之子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投河殉情。潜规则害死人!我们试着捯饬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故事里所涉各色人等,就这两个年轻人充满了人性的可爱之处,可就事件的发展来看,却自始自终愣没两人什么事。本应是爱情做主的地方,却和爱情没有一毛钱关系,反倒演变成财主家父母、李衙内、守备一家、贾家的权势和财富的竞赛,最后以贾家完胜而告终:王熙凤白白从中挤出了三千两白花花的银子。不受控制的权力,似一剂毒药,由一只无形的手推动而注射,最终受害的却是最不应相关的两个年轻人。从潜规则来看,这是再自然不过了,可一想到两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无声无息,就叫人难过得喘不过气来。 潜规则的害处甚于无规则,“无规则”起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博弈的希望,好坏还在两说,而潜规则的指向则不容置疑:那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曹雪芹描述金哥和守备之子间爱情悲剧的功力来看,《红楼梦》是合格的。 阎崇年讲清史,讲的多是帝王将相的英武神功,开疆拓土。那么那些正史中的帝王建立起来的王朝之下,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生活的如何,不是阎老不想讲,而是所谓的正史并不屑于讲这些东西。要了解这类生活风景,看小说比看历史更靠谱。
|
|
|
|
| |
|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6-16)
|
|
【关闭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