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金融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节日“画船”载着戏曲“佳人”袅袅前来
 
  
    2014年06月20日 07:06
    
      从2005年中国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来,已经有近百个剧种被评为“非遗”代表作并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一年中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也被列入“非遗”保护的行列。今天,在第九个“非遗日”到来之际,我们重新打量端详这两大“非遗”系统的关系,这些年来两者的友好互动、携手共进,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也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
      戏曲是节日“文化时间的艺术表情”
      节日是戏曲艺术在时间、空间上的摇篮,同时,那些以节日为背景、穿插着节俗故事、以节日活动节日文化为内容,甚至由节俗生发出母题和典型形象的戏剧作品,又在有意无意之间传承了节日传统,弘扬了节日文化,即使某一节日已经失传或者衰微(如三月三),某一节日已与本来面貌大相径庭,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剧演中,了解到它们原有的面貌,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又是节日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传统文化的备忘录,是我们今人得以与自己先人、民族历史对话的平台。
      我们看到,传统戏曲非常重视借助节日的时间节点“说事”:或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或推进情节,或塑造形象。比如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其《紫钗记》把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曲折情爱故事,与一个个节日捏合在一起展示,融合在一起表述,使得节日文化和人生仪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剧中,立春日是霍小玉“上头”即行成人礼的日子;元宵节是她与李益相识并一见钟情的日子;花朝日是他们成亲的日子;两年后的寒食节是他们离别的日子;七夕,情未央,两人两地相思,一样难眠;中秋时节成了李益与众将士“征人望乡”、叹息“月圆人不圆”的底色;而重阳,则是小玉“思妇牵挂”、为远在天边的心上人置办寒衣的时辰。汤显祖《紫钗记》几乎动用了一年中所有的节日作为剧情的时间背景,且并不是平面、机械地用用而已,而是与生命、与爱、与离别、与喜怒哀乐的人之七情六欲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人生里程碑意义的文化标识。
      汤显祖的这一创举,得到了他后继者洪升、孔尚任等的继承,《长生殿》《桃花扇》等名剧,以及当代曹路生编剧的越剧《玉卿嫂》中,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都得到了很好的、各具特色的表达。可以说,已经到了若是把这些节日去除,剧情便无法开展的程度。
      节日是人类时间自觉的产物。“逝者如斯”,人类不甘逝者如斯,创作“节日”来挡一下,拦截一下。节日的“节”字,原本是竹字头的,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它比竹竿的其他部位凸出,摸上去硌手。“节日”与“平日”对应,都是生动形象的表达。平日是物理时间,节日是文化时间。所以戏曲对于节日文化所做的,可以叫做“文化时间的艺术表情”。
      上海昆剧团实践戏曲与节日的完美融合
      上海昆剧团有一个《“传统·中国”民俗节庆系列演出》的品牌项目,10年来做出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早在2004年,上昆就创造性地举行过“七夕版《长生殿》”的公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至今让人津津乐道。2008年,他们更是自觉地推出民俗节庆系列演出:“Let‘s戏元宵《风筝误》”、“丽人上巳曲会”、“端阳曲会”、“七夕情未央”、“中秋曲会再现”等。翌年,正是上海的世博年,他们在年初的元宵节上,再度推出昆剧《紫钗记》的慈善公益演出,邀请新年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世博建设者们,走进上戏剧院,观赏古老而典雅的昆剧。两年后的元宵节,上昆的品牌项目“传统·中国”民俗节庆系列演出之元宵专场,登陆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以三天连演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三场风格迥异的大戏:《墙头马上》《钗钏记》和《绣襦记》,用古老而典雅的昆曲传承传统中国的节日文化。2013年4月上旬,“传统·中国”民俗节庆系列演出之“上巳女儿节”专场,沈昳丽、余斌等演员表演新编剧《烟锁宫楼》,此剧据唐代传奇小说《本事诗》改编,后面几天又演出了传统折子戏。这是一种文化自觉。
      上昆最为重视元宵节的专场演出。《风筝误》是一出闹剧,说姐妹俩一丑一美,在风筝上题诗,得遇俊秀书生韩琦仲和无赖戚友先。戚友先花烛之夜方知新娘是丑陋的爱娟,吵闹不休。韩琦仲高中娶妻,以为所聘者是昔日所见丑妇,备加冷落。整个戏就是用误会法构筑。因为元宵节是一个闹热的节日,人称“闹元宵”是也,故演一出闹剧非常合适。
      《紫钗记》放在元宵演出,更为合适。元宵节是《紫钗记》剧中最为重要、浓墨重彩的节日。“绛台春夜,冉冉素娥欲下。香街罗绮映韶华,月浸严城如画。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小玉与母亲丫鬟一同前来,她们听说“灯花南天门最佳”,就到南天门来,遇到一个“黄衫大汉”骑了一匹白马,“人高马大”的挡住了众人看灯的视线,大家一阵呼喊,他马上让开了。这就为后面“黄衫侠客”的相助,伏下了一笔。小玉与李益相见,四目相视,情意绵绵。慌乱中,小玉落钗于梅梢,让李益拣着,“咱李十郎孤生二十余,未曾婚聘,……何幸遇仙月下,拾翠花前?梅者,媒也;燕者,于飞也。”民俗文化十分重视谐音,重视寄托在物件上的文化内涵。“手拈玉梅低说:偏咱相逢,是这上元时节。”两人的合唱强调一个缘字,而这缘分,正是与节日融合在一起。
      元宵是中国社会约定俗成的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的日子,男女青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自古就是中国的“情人节”。《紫钗记》将元宵作为霍李爱情的主要时间背景,突出了其作为中国“情人节”的情感主题和艳丽色彩,也使他笔下的霍李爱情蒙上了一层迷离浪漫的情调而如梦如幻。
      昆曲展示给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一些多么美丽、多么温馨、多么富有感情的时辰!
      搭乘节日“画船”,展现戏曲魅力
      上海昆剧团的做法值得总结、提倡和学习。他们的民俗节庆系列演出,既丰富了节日活动,又提高了表演艺术,使昆曲和传统节日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得到了保护和发扬,真是个双赢互利的举措!当然,在舞台演出之后,如果再增加一个演员与观众“互动”狂欢的环节,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则会创造更浓的节日气氛。月下踏歌,自古就是我们元宵节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在《1861- 1863年的经济手稿》中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发展的空间。”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存在的时间性直接表现为文化的时间性。我们应当懂得,作为文化时间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公关文化资源,是我们创新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更要好好利用,保护的首要目的是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上昆的经验,不仅各剧团可以借鉴,而且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都能够从中得到启示。我们的许多精神、文化、娱乐、体育活动,都可以“搭乘”传统节日这一条美丽的“画船”。在这条“画船”上,我们正可以徐徐地展示我们古老而时新的文化艺术诸“佳人”给世人看。
      戏曲传承的路径有许许多多,这里说的,是其中之一。因为它有效、有趣又有文化内涵。第九个“非遗”日的到来,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这是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回顾反省的好时机。重新梳理戏曲与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当下关系,将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保护传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看清前路、继续前行。
      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6-20)
【关闭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