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4日 16:29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的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系列区域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相关工作要求,都体现了更加重视区域统筹协调,以市场为基础,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空间,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这个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引领发展 促进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来加快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我们构建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来推动东中西经济社会的交融发展,我们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承接,来推进产业梯度发展等等。 新一轮的区域规划,侧重于大江大河的比较多,更加注重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引领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比如长江经济带涉及到十多个省份,珠江-西江经济带也涉及到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这都是跨省区跨流域的。 还有一些陆路交通干线,比如说陇海-兰新铁路、引领带动东北发展的哈大铁路等等,要通过依托这些大江大河、陆路交通干线来引领带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带和经济发展极。 推动一体化发展,当前要更加重视区域战略的谋划。研究区域政策,一方面要从各个地方的实际出发,实施分类指导;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突破行政区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更大的空间,来推动我们的资源要素的流动,这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构想。把国内的开放同国外的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我们的发展潜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并非遍地开花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共同承担先行先试的改革任务,同时二者之间在重点、任务、具体目标方面各有侧重,具体试验内容也有不同。 综合配套改革并非遍地开花,它依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改革需要、发展需要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始试点。它与上海自贸区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第一,承担先行先试的改革任务,都是改革的重要试验平台。第二,承担着通过改革试验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任务。 总结以前这10多个试验区取得的成效,研究试点过程中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进一步充实和落实到试点地区中去,赋予它新的职能。这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下一步工作进展内容。 到现在为止国务院已经先后批准了12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这些试验区从主题上分可以分为:开发开放的,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的、厦门市的、义乌市的;有统筹城乡的,包括重庆、成都;有“两型”社会建设的,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有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包括沈阳经济区;有农业现代化的,包括黑龙江省的两大平原;还有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包括山西省。这些地区都是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任务开展的。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可以说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破解了不少改革的难题,积累了改革的经验,激发了试点地区的经济活力,为发展释放出广阔的空间,促进了结构调整,加快了经济转型,同时也加快了社会建设、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下一步还是要按照中央关于改革的总体要求,把握相关地方的实际需要,瞄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来做好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工作。
|
|
|
|
| |
|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6-14)
|
|
【关闭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