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2日 10:50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总编审朱幼平著文指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有加速态势,突出表现在流动性过多、同业业务和非标业务膨胀、影子银行爆发、地方政府债务兑付高峰、产能过剩、房地产拐点等方面。在此局面下,如何化解金融领域的风险,特别是要避免出现不可逆转的系统性风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针对当前问题,文章建议,未来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要遵循四大策略,即总量上要控制、结构上要优化、价格上要合理、效率上要改进。一是要出台化解风险的举措,比如清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银行表外业务、非标业务等;二是出台有利于化解风险的改革措施,而审慎推出风险较大的改革措施。 具体而言,一要充分认识和保持我国金融体制在防范风险上的优势。为了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我国金融改革正在有意识地缩减政府作用,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金融经验和模式。金融体系的根本价值在于稳定,我们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体制自信。 二要正确把握金融改革、发展和安全运行的平衡。既要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也要不断推进金融业的发展,但步子迈得要实要稳。一方面,要加大金融防范意识,将更多精力分配到金融风险的防控上;另一方面,金融发展要控制节奏,把握好改革的时间窗口,措施出台要有审慎态度,更多考虑市场能够承受的程度。重点是消化前期举措,不急于出台新举措。 三要打破刚性兑付,探索替代传统总量调控而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新思路。消化金融风险是慢功出细活,要润物细无声地逐步解决问题,切记一蹴而就。
|
|
|
|
| |
|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5-22)
|
|
【关闭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