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6日 07:18 6月14日,在网易财经第5期《财经读书会》暨江春泽新著《猜想与求证――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世纪探索》首发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提出,中国的改革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就如何解决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不足的矛盾。他认为,当前市场在实际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政府在利用公共权利配置资源方面太大。但他表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 马晓河认为,大量的政府直接配置产业资本,就是公权跟资本相结合,大半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做大GDP,但是同时在为社会、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严重不足。大量的公共资源配置到了产业资源方面上。 他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但要解决并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 “国有企业介入和垄断领域太多太宽,扭曲了市场,民营资本进入市场不足,这怎么解决?我们理论都有了,改革方案也有了,但是怎么走,我觉得现在还没有破题。”马晓河如是说。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中国人均GDP还比较低,中国经济要长期持续稳步发展,需引入更多的竞争,尤其是民营银行要扮演重要角色,增加创新驱动力。”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14日在“清华五道口全球名师大讲堂”上表示。 基德兰德指出,在中国,银行业主要为政府所有,而银行偏好向大国企,大国企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也比较容易得到价格便宜的劳动力投入。但是对于大国企,由于没有太多的激励让其进行技术革新,而中小企业和更多的创业者则是技术创新、变革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中国,中小企业由于很难获得贷款,所以很难将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导致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民营经济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民营企业家们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中国需要更开放,引入更充分的竞争,在金融信贷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否则会陷入经济发展的困境。”基德兰德说。此外,基德兰德还强调了政府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期政策的重要性。
|
|
|
|
| |
|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6-16)
|
|
【关闭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