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将在自贸区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
《意见》首先明确了上海自贸区深化金融改革的三大原则,即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推动试验区在更高平台参与国际竞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试点;坚持风险可控、稳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动一项”,适时有序组织试点。
对于金融支持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的具体内容,《意见》指出首先是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进一步扩大试验区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同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使区内企业和个人更加灵活使用本币进行跨境交易,降低汇兑成本,减少汇率风险。
此外,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改革进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
作为上海自贸区配套政策之一,《意见》在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两方面,给出了先行先试的具体指导。
《意见》规定,试验区内的居民可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开展投融资创新业务。同时,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类境外投资。
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分账核算管理的方式,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服务试验区企业的金融机构设立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满足区内主体更加广泛的涉外经济活动需求。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加强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跨境异常资金的流动,并对区内机构实施分类管理。人民银行还可根据形势判断,加强对试验区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的监管。
央行表示,通过上述举措,形成金融支持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业务及管理模式,助力试验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