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去杠杆僵局待打破
 

  宽松流动性时代的终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市场上的资金紧张不仅催生追债产业链的新生事物以及票据市场的高温,也给银行机构控制流动性带来日益庞大的压力。2013年由资金错配导致的“钱荒”事件,让金融系统中的资金空转、流动性虚增及过度杠杆化等问题暴露在阳光下,信用风险的释放要求银行谨慎控制放贷节奏。

  尽管收窄流动性、去杠杆化已然成为趋势,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谨慎在现实操作层面却频频遭遇坏账率上升的挑战,传统稳固的信贷链条构成的“僵尸信用”正在将银行机构牢牢套住。据上述银行人士分析,目前银行机构仍在消化此前过度放贷、票据或信用证等融资空转产生的恶果。“银行将持有的票据转移到表外,实质上票据违约风险会随着业务量增大而增加,民间大量票据贴现交易将使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可能会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为防止票据业务出现坏账风险,银行就得不停的用新票据取代旧票据,而无力转移这类流动性放出的通道。”

  银行放贷方向转变艰难的背后凸显出流动性难以改道的尴尬。根据上述企业、银行及票据中介机构等人士描述,尽管监管层已出台清理票据等中间业务、挤出融资水分的规定,但类似票据市场承兑与贴现背离的现象仍难杜绝。一方面,针对民间资金市场的膨胀,目前监管难以覆盖,大面额票据往往被视为融资套现工具,而无需真实贸易合同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承兑业务放出的流动性最终仍然指向了房地产等经济部门,真正需要资金扶持的小微企业则仍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

  从企业层面看,流动资金的枯竭也是企业自身产业链盲目扩张、套利冲动的后果。据黄宇回忆,前两年不少企业从银行贷款后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或其他热炒的行业,或超出自身的运营能力进行盲目扩张。如今房地产市场降温、银行可贷资金减少,企业自然会出现资金链条紧张的情况。银行系统业内人士也认为,投机心理导致的经营危机让企业不得不最终求助银行机构,而银行出于控制坏账率的目的继续将信用资源倾向上述企业,造成僵尸企业对流动性资源的长期占用,去杠杆化难以真正破题。

  专家表示,未来国内货币市场的宏观政策目标,是需要让流动性方向改道,通过银行坏账清理和核销等方式降低银行风险,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中有效率的部分。当下中国经济进行的结构转型也将有利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同时通过各类财税改革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脱离对不良债务的依赖。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证网 2014-01-24)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Article
·大盘技术性整理后还将上攻 回踩是机会
·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
·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
·权重和小盘股拉升后 有整理要求
·乐山电力:拟转让煤矿股权并收购电力资产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