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报陆续披露,上市公司上半年经营初露端倪,存货上升成为了一个突出特征。截至8月2日,已披露中报的上市公司存货合计达2167.29亿元,同比增长47.31%。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存货大幅上升的个股似乎不受市场青睐,而存货同比大幅下降的个股,则意外成为目前市场上的“明星股”。
库存规模同比大增47.31%
从已披露中报来看,上市公司存货规模上升十分明显。截至8月2日,剔除今年4月之后上市和金融服务行业股票,可比的329家公司今年中期存货合计达到2167.29亿元,而2010年同期仅为1471.28亿元,同比增长47.31%。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已披露的中报家数不足上市公司总数的两成,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上半年存货规模同比大幅攀升已是大概率事件。
8月1日披露的数据显示,7月PMI为50.7%,创下29个月新低。构成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出现回落,尤其是生产指数降幅达1.0个百分点。市场人士指出,目前中下游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难题,三季度去库存压力较大。
从行业角度分析,今年中报库存总额超过100亿元的行业共计7个,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规模同比上升的现象。其中,受到“十二五”规划扶持新兴产业的影响,信息设备行业的14家公司存货总额从2010年上半年的23.97亿元,增加至今年上半年的146.11亿元,增幅为509%。显然,在政策引导下,信息设备产业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产能提升带来了存货规模增加。
房地产是目前存货规模最大的行业,15家公司今年中期存货总额高达719.85亿元,占所有公司总规模的33%,接近三分之一的水平,与2010年同期的490.74亿元相比增加46.68%。受货币紧缩政策以及各地纷纷出台限购措施影响,房地产企业销售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导致存货规模同比大幅攀升,随着资金链紧张程度加剧,未来去库存压力将进一步上升。
轻存货公司业绩弹性大
从2010年四季度以来,央行数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企业融资成本和压力逐渐增大,加之目前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走高,“现金为王”重要性日渐凸显。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囤货”不如“变现”已成共识。可比的329家上市公司中,99家公司的存货金额同比增幅超过50%,这些企业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合计128.1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6.81%。同时,18家公司的库存金额同比下降超过30%,这些企业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合计27.2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88.54%(即使剔除业绩变动较大的ST股,净利润同比增幅也达到187.97%)。通过比较发现,轻存货的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增长弹性更大。
从股价表现来看,存货大幅下降的18只股票7月份以来平均涨幅为5.52%,远好于沪综指的同期表现。其中,15只股票7月以来逆市上涨,*ST国创期间涨幅高达25.24%,珠海港、丽江旅游、广汇股份和凯迪电力的涨幅也均超过10%。反观存货规模大幅攀升的股票,7月以来的市场表现涨跌互现,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规律,既有大涨24.49%的立讯精密,也有大跌19.04%的百花村。
市场人士指出,信贷收紧和市场需求下降,正在给上市公司的经营带来较大影响,一方面库存规模攀升制约了业绩增速,另一方面存货变现能力也将成为判断企业盈利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兴龙)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