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政策宽松仍需观察增长依靠内生动力

 

  在政策预微调背景下,近期政策暖风频吹,紧缩周期似乎已告尾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表示,为了避免物价产生新的上涨压力,政策总量宽松尚待观察,当前货币政策放松空间并不大,更应倚重减税、反垄断等措施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保增长应有新思路

  中国证券报:如何理解当前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未来哪些经济领域可能迎来政策局部放松?

  范剑平:从同比增速来讲,四季度我国GDP可能回落至8.8%左右。但从环比来讲,四季度经济回落幅度并不大。针对近期的一些经济困难,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已经作出调整。比如货币政策方面,目前已经由前期的避免过快增长转向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同时对于中小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给予政策支持。目前还需要寻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目前很难讲物价压力已经解决,仍需要一段时间来促进物价继续回落。因此未来稳定经济增长不能再使用放松银根的方式,否则将对物价产生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并不很大,与之相比财政政策方面的动作更多。比如近期上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减免中小企业相关税收等,财政政策都给予了支持。

  我国经济目前总体处于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的转换过程中,保持适度增长不能再走放松银根或者大规模投资的路子。这些政策更偏重于凯恩斯主义,虽然见效快,但是副作用也比较明显。从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未来可能更适合采取供给学派的措施方式。首先是减税,这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其次是反垄断,要加快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使更多投资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目前很多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出路,容易产生离开实体经济的倾向。

  滕泰:我们看到,被动补库存从9月份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态势将延续到四季度。虽然近期公布的PMI略有回落,但其中的库存指数还在上升。从补库存阶段的角度看,四季度经济增长没有问题。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也不会下得太快,可能房地产投资会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但财政方面的投资在年底仍会增加。四季度同比经济增长可能保持在8.9%-9%,全年经济增速在9.3%左右,将保持软着陆态势。这种情况下,政策放松的迫切性不是来自经济的下滑,而是来自金融市场、中小企业、民间信贷等。

  近期政策面已经开始预微调,政策转向最根本的原因是通胀拐点已经出现。CPI同比增幅已经连续三个月回落,回落趋势已经形成。10月份可能更低,CPI预计在5.4%左右。通胀回落趋势形成,是人们对政策预期发生改变最根本的因素。当然,一部分人还担心由于年底蔬菜价格波动,通胀未必能如期回落,加上决策层对通胀回落也有疑虑,所以在12月份之前,政策面都是预微调或者结构性的定向宽松,真正总量上的调整,至少要等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完以后。

  但在12月份之前,在很多方面已经结构性地“吹暖风”。比如四季度财政投资会有放大;从信贷角度看,信贷额度的“水龙头”四季度可能会松一松,全年信贷额度甚至超过7.5万亿元;而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看,银信合作已经在一些地方展开,这也可以增加一定的流动性;而央行角度看,也已经在增加净投放。从几个方面看,预微调已经慢慢铺开。另外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提出宏观政策的预微调,将起到引导预期的作用。有这个预期做铺垫,从12月初开始政策转向放松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将会是比较平稳的过程。

  引入核心通胀率概念

  中国证券报:三季度以来,我国物价涨幅逐步出现回落,您如何预计未来的物价走势?当前是否需要出台新的物价调控措施?

  滕泰:明年CPI增速将在3%--3.5%之间,物价不会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根据我们的测算,假设工资每年上涨15%,对物价涨幅的推动不到2%。假设原材料,如石油价格每年上涨20%,对物价的推动仅为0.3%。如果把要素价格上涨、环保成本上涨等因素全加在内,CPI每年新增涨幅约3%。

  但我们看到,每一轮通胀起来,都有一些人将通胀的原因夸大其词,结果造成了通胀恐惧,并引发政策的超调。我把这些夸大的通胀成因总结成四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货币超发。

  这些因素对物价走势都有影响,但绝非那么严重。比如农产品价格,绝不是长期上涨的,而更多表现为短期波动。以猪肉为例,今年一些生猪养殖户在利润增长的情况下增加补栏,猪肉价格已经明显回落。我们认为,明年猪肉供给高峰将在4、5月份到来,如果明年6月份猪肉下跌到每公斤20元的话,对CPI的下拉作用是-0.5到-1个百分点。应该说,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但价格弹性大,一点点的供求失衡就会造成价格大幅波动。在这种情况下,要客观认识农产品价格规律,依靠总量控制或货币控制来解决农产品价格波动是无效的。但为什么每一轮食品价格上涨都能引发政策紧缩,这是因为食品价格在CPI里面的权重太大,因此需要统计部门尽快引入核心CPI的概念,把食品和原材料短期供给波动剔除掉,让货币政策盯住核心CPI。

  范剑平:四季度我国物价同比涨幅可能回落至5.5%或更低。最近蔬菜、猪肉等食品价格出现回落,有利于物价的继续回落。从月度来看,10月份CPI预计在5.5%左右。未来两个月CPI还将继续回落,但高于5%的可能性较大。

  当前物价调控措施已经初步见到成效,但还应改变食品价格频繁带动物价上涨的状况。与食品价格相比,我国非食品价格的涨幅总体比较慢。先前我国三轮物价上涨都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除了货币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看,食品价格的频繁上涨与农村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有关。商品贸易的市场化和小农生产模式之间存在着不匹配。对于农产品来说,一旦劳动力成本提高,成本压力全部需要涨价解决。而在工业领域,工业品成本上升可以通过生产率提高来消化。未来农业需要更多引进现代金融、技术和管理方式,更多采用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手段。

  (作者:韩晓东 卢铮)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1-11-07)
【关闭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