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又是令人无比郁闷的一周。刚刚看到希望的降临,却又在瞬间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酷的下跌。
仅短短几天,反弹迅速结束,汇金增持的政策底旋即告破。当然这样的结果也并不意外,近年来,政策救市罕有出手即成功的先例,通常都要经受反复。更何况,本次救市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疑点,而中国水电上市前后的表现,也让这种怀疑很有几分道理。如果不是金融股的独力支撑,沪综指此刻的位置恐怕还要更低。
近日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被认为是下跌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表明宏观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放缓的过程。按照这一趋势推导,上市公司未来业绩下滑似乎已经板上钉钉,在此基础之上,股价的下跌也就是应有之义。与此同时,高层不断发表坚持宏观调控不放松的言论,也让投资者感到绝望。投资下降、出口回落、消费不振,未来实在是没什么指望。再加上持续不放松的紧缩政策,市场毫无转好的希望。
以上就是当前悲观的主要依据和观点。但是大家似乎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比如关于增速下滑,在内忧外患加上严厉紧缩政策的多重压力下,我们依然拥有9%以上的增速,这充分表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通胀形势正在经历重要的变化,尤其是进入四季度之后,由于基数的原因,CPI的显著回落完全可以预期。近期食品价格出现回落,这对于通胀的下跌是一大利好。至于大宗商品的下跌,已经不是苗头,而是正在进入趋势当中。所以我们有望在未来两个月看到通胀率进入下降趋势,而此时货币政策已经达到紧缩的尽头,即使不放松,实际上也将有明显缓和。以上都将构成市场见底的重要基础。至于对房地产不断加码的调控,从宏观上来看利大于弊,即使对股市而言,造成的冲击也只是结构性的,并非全局性的负面因素。同时,随着今年财政收入可望突破10万亿,减税呼声渐高。为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完成经济转型,相信政府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经济的福音,也将是市场长期走好的重要动力。
关于底部的预测,从来都是世界难题,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听到1800点、1700点乃至更低的预测。由于市场表现低迷,已经没有人对此感到惊讶。估值不灵了、成交量也不灵了,人们早已失去了判断的标准和勇气,任由绝望情绪宣泄。但是有一个方法比较直观,或许有几分参考作用,那就是指数与年线的偏离度。从1994年以来的17年间,重要低点与年线的偏离度出现过几个有趣的数据。其中偏离最大的有两次,分别是1994年7月和2008年10月,恰好都是55%左右;其次较大的偏离出现在2002年1月,由于之前半年股市就从2245点跌到1339点,所以当时偏离度达到30%。剩下的几个重要底部,比如1996年1月、1999年5月、2005年7月和最近的2010年7月,偏离度大致都在21%--22%左右。
以笔者的主观看法,现在基本可以将55%的偏离度排除,因为像那样的情况属于十年一遇,2008年刚刚过去三年,基本没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重新经历。剩下的就是21%--30%之间,其中最常见的是21%--22%,照此推算,对应当前年线(大致位于2800点附近)的位置大约在2200点左右;如果按照较悲观的30%的数据推算,则对应着2000点附近。所以2000点--2200点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域,如果市场在此区间内最终见底,我们不应该有任何惊讶。
当然任何一种测底方法都是主观猜想,需要市场来验证。只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的点位已经达到何种程度,如果考虑大盘指标股的护盘作用,实际情况可能还有些差异。
(作者:张景东)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