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沪深股市结束反弹,大幅下跌。行业板块全军覆没,行业指数中跌幅相对较小的有食品饮料、交通运输和医药,都是A股市场中的非周期防御型板块。最近一段时间,A股市场出现持续调整,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担忧加剧,对后市看法较为悲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非周期类股票具有对经济波动敏感度小的特点,因此成为资金退守的标的。
市场谨慎情绪蔓延
4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陷入深幅调整,上证指数在这一阶段的累计跌幅达6.26%。从整体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初期主要是高估值的中小市值股票遭到资金的恐慌性抛售,领跌大盘。但从周三的盘面看,下跌有向全体蔓延的趋势。尤其是此前相对强势的周期类股票,在最近几个交易日的表现明显弱于大盘。
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对宏观经济和政策面走向的担忧挥之不去。
首先,未来A股市场或将面临经济增速和通胀双双下行的局面,通常情况下,前者的发生要比后者来得早一些。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伴随着去库存和价格下跌,这将影响众多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目前,A股市场的部分股票正在经历惨烈的“业绩杀”,多数市场人士预计这一过程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将蔓延至全体股票。
其次,货币政策重新放松遥遥无期。尽管目前政策制定者对紧缩政策损伤经济有所担忧,但短期内控制通胀的力度仍然不会放松。中国人民银行周三发布的《201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对于历来唯货币政策马首是瞻的A股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市场人士普遍预期,央行将继续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的手段进行流动性调控。
此外,针对银行、房地产等特定行业的调控政策也会对A股市场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机构投资者开始主动性降低股票仓位。根据统计,目前股票型基金的仓位约为85.7%,较上周降低了约0.5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资金目前的态度已经偏向防守。
非周期如何防守
在投资者预计市场下跌时,通常选择非周期类股票作为标的,其背后的逻辑在于:这类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大多集中于消费领域,具有一定的需求刚性,因此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敏感程度相对较弱。
比较典型的非周期类股票包括医药和食品。从最近一次由于货币政策相对紧缩而导致的经济下行周期中A股的市场表现看,这两类股票的抗跌性比较明显。2010年2季度,通胀抬头,央行通过数量型工具回笼资金,同时政策展开对房地产行业的紧缩性调控,A股市场下跌。这一阶段,上证指数跌幅达21.53%,沪深300指数下跌21.38%;而同期申万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成分股的平均跌幅(总市值加权)仅分别为7.20%和9.14%。如果考察更极端的情况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统计显示,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大熊市中,这两个板块的下跌幅度大致相当于整体市场跌幅的70%到80%。
市场人士指出,从目前A股市场表现疲软的背景看,与去年2季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非周期类股票的防御效果或较为显著。投资者应当寻找直接面向终端消费,刚性需求相对高,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需求方转嫁成本压力的企业。
然而,在目前整体市场极度疲软,后市预期较为悲观的情况下,非周期类股票的防御性将体现在其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上。因此,对于有法定最低仓位限制的基金来讲,配置这类股票具有一定的实质意义。而对于其他更为自由灵活的投资者来讲,如果预期后市下跌,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空仓。
如果从更长期的角度看,A股中的部分非周期类股票可能蕴藏着比较大的机会。这主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多倚重内需;此外,本币对内贬值、人口老龄化、国民整体收入水平上涨等因素,也将推升部分非周期尤其是消费类企业的增长速度。
(作者:申鹏)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