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理财基金点燃“创新梦”

 

  短期理财基金周三瓜熟落地。期盼终于结束,更多的憧憬才刚刚开始。

  对于饱受规模停滞之苦的基金业而言,短期理财基金似乎推开了另一扇窗。相较于客户资源庞大,但投资能力欠缺的银行而言,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基金业,显然觉得自己更有资格来满足百姓们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而从银行方面反馈来的乐观信息也显示,一个基金与银行“双赢”的局面俨然成形。

  事实上,基金业的发展之路本就存在,只不过缺乏实质创新思维的基金业未能窥得路径而已。从传统基金业务的角度来看,短期理财基金近乎是一个“跨界”产品。中国证券报在与多家基金公司的交流中就发现,对首批短期理财基金的获批,他们均极其羡慕并有许多失落,纠结心态的背后便是他们深知市场的先行者将会有何等丰厚的利益。

  我们真心希望,这种大胆创新的原动力因利益驱动而起,却不要因利益争夺而终。在基金业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利益驱动曾催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胆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基金业大踏步发展,在基金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也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创新者为基金业开疆拓土之时,受利益诱惑的简单复制便蜂拥而至,很快便将创新的光辉湮灭在那无休止的同质化产品恶性竞争之中,这不仅损害了基金业自我创新的动力,也极大伤害了投资者对基金业的信任与感情。正卡在发展瓶颈中上下两难的基金业,若能将困守围城时的喋喋不休,转向拓展创新广度与深度的实质性探讨,或许能驱散迷雾,重见光明。

  而对于基金业创新的保护力度,也成为部分业内人士正在关注的话题。多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不妨仿效产品专利制度,为基金公司实质性产品创新打上一个“专利号”,给予一个足够长的保护期。一方面,可以起到“试点”观察的作用,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利益保护机制,有效激发基金公司实质性创新的热情,使得基金业涌现出更多有价值的创新产品。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2-04-26)
【关闭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