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日前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档至“A+”,评级前景为“负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股市和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为序幕,日本陷入了长达20年的经济低迷;到目前为止,日本并没有彻底摆脱经济低迷的迹象,因此,不少日本人感觉这是“失去的二十年”。期间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曾出台巨额刺激计划,导致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赤字水平不断攀升。
在“失去的二十年”里,日本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发展方式,不断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那些年“疯涨”的日本经济
在泡沫经济之前,日本经济曾创造长期高增长的奇迹。
1946年至1955年是日本战后经济复兴阶段,期间实施了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十年间,日本GNP年均增长率达到9.2%。
1955年至1973年,日本进入经济腾飞期,期间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1968年日本超过了联邦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直至2010年被中国超越。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从1960年的378美元上升至1970年的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水平。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时期的日本政府还注重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强调两者发展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性,如佐藤内阁在1967年和1970年分别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田中内阁在1973年提出《经济社会基本计划》。
在1971年的尼克松“水门”事件冲击和1973年的石油危机后,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逐一消失,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1974年至1983年十年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仅在3.6%。不过,这一时期的日本仍不乏亮点,如日企不仅顽强地“扛过了”石油危机,且其汽车等产品创新能力层出不穷。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日本政府开始注重自主创新,于1980年正式提出“技术立国”。
深陷“失去的二十年”
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在1985年6月至1986年11月经历“日元升值萧条”,但由于日本央行保持空前的低利率,且此前资本项目的开放助推日元“走出去”,日本经济在1986年11月至1991年4月迎来了“平成景气”,但其以“泡沫经济”为主要特征,表现在游资膨胀、股价和地价等资产价格虚高。
1989年5月,为防止物价攀升,日本央行用出紧缩“猛药”,大幅提升再贴现率,以民间耐用品库存过剩为特征的实体经济开始触顶;紧接着是投资品价格的“跳水”,当年12月,日经指数触顶,1992年土地价格转跌,日本经济进入了“平成萧条”,即开始“失去的十年”。
1992年至1994年,该国经济连续三年出现“零增长”;1995年和1996年因阪神地震灾区重建以及消费税率提高导致“提前消费热”经济增长率回升至2.5%和3.4%;1997年日本政府错误判断经济形势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加上当年国内部分大型金融机构接连破产,日本出现金融和经济危机,1998年经济出现0.7%的负增长。
为刺激经济景气,日本政府在1992年至2000年间接连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财赤率和负债率大幅走高,1999财年日本财赤率达到9%,2000财年日本中央和地方债务占GDP比重达到135%,到2012财年,这一比例预期值甚至达到239%。
进入21世纪首个十年,日本经济再次“迷失”。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按年率计算,日本季度GDP实现正增长和负增长的次数持平,但是波幅明显加大,特别是在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14.8%和7.4%。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经济波幅也呈扩大之势,即在2011年一季度实现6.8%的年率萎缩,而在三季度实现5.6%的增长。
在“失去的二十年”里,日本一直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发展方式,不断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并开始了循环经济的区域实践,注重可持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即便在“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的人类发展指数仍然是亚洲排名最靠前的。
前车之鉴
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的高增长后,目前也进入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日本“失去二十年”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呢?
西班牙对外银行高级经济师夏乐对中国证券报表示,“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的GDP水平较低,恰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得经济转型过程中仍能有发展动力。特别是日本还提供了前车之鉴,有利于安排经济转型的策略。”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最大风险是改革的力度不够,造成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走低,同时出现滞胀的风险。
“包括财政改革、企业和个人的减税、利率自由化和鼓励民间资本等能够推动生产力增长的这些改革。如果这些改革进展缓慢,那么潜在经济增长率就会较慢。”张智威说,其中,金融改革能够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