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一季度“先上后下”,二季度“先下后上”?

 

  近期股市调整明显,沪综指跌破2300点,周四收于2252.16点。大盘的破位下跌宣告了此前博弈政策放松看多者的失败,而经济基本面的快速下行将是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事实上,此前关于政策放松与经济下行的博弈一直左右着市场运行的格局。但是两会期间,先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GDP增速目标下调至7.5%,此后管理层表示对房地产调控不放松,政策放松的预期基本落空,一季度的反弹逻辑已告失效。此时,市场关心的重点就从政策放松预期转移至经济基本面上,不过,数据却表明,国内经济下行的程度或许超过了此前市场的预期。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这是该数据自2009年11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结合此前3月汇丰PMI初值仅为48.1,我国一季度的经济表现不容乐观。

  既然当前主导市场的主要逻辑回归到了经济基本面,那么二季度国内经济情况如何将对A股运行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从目前各大券商机构的观点来看,机构对我国经济能否在二季度见底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民生证券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从目前PMI指数反映的企业产成品库存情况看,企业层面整体库存水平仍然处于相对高位。结合企业去库存周期,预计未来3-6个月,企业去库存压力仍然存在,PPI同比仍会向下调整。但从PPI环比走势看,流通环节去库存显著快于企业层面去库存,因此从社会总体库存水平看,去库存压力会逐步减弱。随着PPI环比上涨,预计2-3季度PPI同比将转正,下游行业盈利状况将呈现好转。

  长江证券则要悲观得多,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经济下降趋势确定,煤炭、石油、工业金属等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CPI下行,销售价格下降,企业利润空间两端受压,因此判断2012年企业盈利将逐渐下调,中性判断盈利触底时间在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而今年一季报将成为盈利下调的开端。

  震荡中守望价值

  诚然,随着新数据的出炉,券商对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判断更偏向于保守化,但沪综指跌至2250点附近或已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经济加速下行的预期。广发证券在其报告中就指出,如果单纯由于盈利下调导致市场继续调整,那么对应底部在2200点附近。因此,对空方而言,寄希望股指在未来继续出现恐慌性下跌并不现实。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二季度经济仍将探底的情况下,除非政策面出现大幅放松,市场并不具备系统性的机会。目前来看,这种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清明节后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也会对政策放松的持续力度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其对市场的提振或也有限。

  机构对于二季度A股的表现也有着各自的见解。中金公司认为,二季度A股走势“先回落、再反弹”的可能性较大。由于二季度对于经济复苏预期和政策放松力度加大的预期都可能出现向下调整,因此短期股市的影响偏负面,但中长期可能是正面的。市场仍将只具备阶段性和结构性机会,上证指数2500点以上风险较大。如果4月份没有进一步政策放松信号出现的话,那么市场存在着再次探底的可能;但市场在二季度末对于政策放松和股市利好制度建设的预期可能会再次回升,因此有望出现一波新的反弹行情,反弹力度取决于此前下跌的幅度。从中长期投资角度看,中金公司建议关注服务业板块。如文化传媒、环保、教育、软件、安防、医疗服务等服务性行业中具有成长空间的个股,仍具有中长期挖掘和投资的价值。

  申银万国则认为二季度A股将进入震荡市,此时应当寻求结构性机会。消费、油价驱动、中盘蓝筹、大流通或是不错的选择。消费品业绩增速随经济下滑出现补跌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四季度经济出现严重的下滑才使消费跟随下行。从一季报表现看,消费品业绩依然维持高速增长,并且系统性地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一季报将成为消费品表现的重要催化剂。

  总体来看,在缺乏经济基本面配合的情况下,二季度A股不太可能出现系统性机会,而低企的估值水平也限定了指数下跌的空间,对指数而言,震荡仍将是主旋律,但对价值投资者而言,震荡市中将不乏结构性的机会。

  尽管对政策放松仍抱有一丝希望,但经济快速下行的惨淡现实击碎了A股投资者的梦想,随着2300点的渐行渐远,始于1月份的反弹行情已告终结。对投资者而言,二季度A股将去向何处才是核心问题。目前来看,在经济底部将现的背景下,市场大幅下跌的空间并不大,尽管老生常谈,但震荡仍将是二季度的主旋律。在震荡市中,A股中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的机会。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2-03-30)
【关闭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