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A股受“惊吓” 2500点无须“心慌”
 

  周一A股大幅下挫近百点,上证指数跌穿2600点,直至2500点一线。在当前市场一片恐慌声中,有必要提示可能的反弹机会,目前海外经济的偏弱有助于软化国内政策调控预期,而流动性压力阶段性缓解以及情绪指标降至低位使得A股博弈的价值提升。行业配置方面,可积极精选成长股,适度博弈高弹性周期股。

  政策松紧决定估值高低

  不同于其他卖方,我们分析2011年的A股市场时所抓住的主要矛盾是政策外生性、货币政策和估值,而不是经济增长和EPS。高通胀、高房价背景下,经济趋热,则政策趋紧,我们反而谨慎;相反,经济趋冷,即使货币政策不改善,货币剩余M2-GDP-(CPI+PPI)/2也会改善,则市场真实资金价格有望回落,估值压力缓解,我们反而会乐观。2011年A股面临的大环境是经济转型的痛苦期(高通胀、高房价、经济增长面临深层次难题),因此,政策的复杂性,特别是量化紧缩成了制约A股的主要矛盾。A股缺乏趋势性大机会,需要积极防御,根据关键因素的边际改善来博弈阶段性行情。

  海外市场难实质冲击A股

  当前,美国经济数据虽然偏弱,但二次衰退风险依然可控,2008年危机再现的概率很小。因此,海外市场的波动更多从情绪层面影响A股短期的表现,而难以像金融危机时期从业绩、流动性等层面实质性冲击A股。另外,考虑到美国面对“经济滞胀”的风险,QE3是否推出仍不确定,即使推出,考虑到国内货币政策对冲,也难以重现去年QE2对A股股市的正面推动。

  7月美国制造业PMI指标仅为50.9,严重低于市场预期,GDP数据年度修正后显著低于初值,加剧了市场对基本面的担忧。然而,周五公布的7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环比增加11.7万人,超出市场预期的8.5万人。由于私人雇主的聘用活动有所增加,失业率小幅下降至9.1%,略低于6月的9.2%。另外,汽车生产、美国银行和地产行业近期都出现改善迹象。

  外部环境或弱化紧缩预期

  去年年底以来,考虑到控通胀、调房价、促转型、保增长等多重政策目标,政策的外生性增强,也成为影响A股博弈的主要矛盾。“经济热,政策趋紧;经济冷,政策趋松”是我们博弈政策预期的思路。当前偏弱的外部环境将压制我国外需,缓解通胀压力,从而有助于软化国内紧缩政策预期。

  首先,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加之我国PPI环比与出口环比的历史趋势高度正相关,后续通胀环比反弹的压力减弱。其次,当前内需好于外需,下半年贸易顺差的规模可能会低于历史季节性水平,对冲压力较小。再次,结合我们近期透过钢铁和机械行业对保障房开工情况的调研,投资对价格环比的压力可能小于此前的判断。最后,海外形势越乱,出于维稳的考虑,国内政策调控也将更趋于稳健。但风险在于,若后续QE3推出,调控政策的复杂性也会超预期。

  数据及政策左右方向

  基于海外形势恶化和政策外生性,只要通胀数据不是太高,我们倾向于,货币政策会维持观望,并逐步边际改善。从数据、政策和行情的博弈情景看,或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如果7月份CPI和增长数据都低于预期,考虑到海外形势恶化,根据我们的逻辑,政策“前瞻性”将提升,至少有望明紧暗松式“微调”,那么,行情将有望止跌反弹。其二,如果7月CPI创新高,则需要观察货币政策的动向,如果没有加码紧缩,则低于市场预期,行情有望筑底;如果加息,则基本符合预期,市场受情绪影响小幅探底,空间有限。我们认为,近阶段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很小,一旦发生则超过预期,市场风险较大。

  资金面趋于好转

  8月第一周资金价格降幅明显,其中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已降至3%以下。上周城投债顺利发行缓解了投资者对债市流动性风险的担忧。结合目前流动性、通胀以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我们判断短端利率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降低,长端收益率在避险情绪主导下将有一定幅度的回落,债市进入筑底阶段。根据大类资产轮动的经验,股市有望逐步进入构筑底部的阶段。随着交易量的持续低迷,最新一期的A股交易账户占比有望接近5%左右的低风险区域,从存量资金博弈的角度,新的反弹行情有望孕育而生。

  布局成长博弈周期

  我们对市场的看法较前期乐观。上证指数已跌至“螺丝壳下沿区域”,更重要的是,根据我们的逻辑,导致当前市场悲观的原因(即担心海外、国内经济进一步趋冷),恰恰是看多的因素。海外偏弱有助于软化国内政策调控预期,流动性压力阶段性缓解以及情绪指标降至低位使得A股博弈的价值提升。

  配置方面,建议立足核心资产,打造有效仓位。当然,仓位逢低可以有所提升。

  首先,继续看好成长股,不建议以博弈反弹的心态来参与成长股,而是以中线布局核心资产、分享成长的角度参与。选择“成长”主线,不是贴标签炒板块,而是精选真正的成长股,打造有效仓位。不是因为估值低而博反弹,很显然,今年资金成本居高难下,制约了A股整体估值。因此,高成长就成为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从博弈的角度看,泥沙俱下之后的成长股将出现分化。去年10月份以来中小股票持续大跌、估值趋于合理,机构投资者仓位降低,投资者对成长股业绩的预期下降,反而使得成长股迎来逢低布局的好时机。可遵循两条线索布局成长股。其一是从转型的突破口寻找成长股,关注内涵式增长,“胜者”为王。一方面,随着有效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将提升,“劳动替代”必然是未来真实可见的大趋势,进而有助于释放和提升消费需求,相应的机会包括,新的消费模式、大农业(农业机械、种植、养殖等)、医药和医疗器械、信息服务、餐饮旅游、通用设备等。另一方面,中央财政“优先拿出真金白银补欠账”的领域,特别是战略性行业和直接影响民生的“里子”工程,存在一定投资机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航空航天、军工、水利(包括城市地下排水)、环保、医疗、文化设施、大农业等。其二是现金为王,“剩”者为王。今年,高通胀“缺资源”、用工荒“缺人”、量化紧缩下“缺钱”、海外复苏低迷“缺订单”,加剧了中小企业被淘汰、市场出清,而资金充裕的A股成长股获得整合行业、加速发展的良机,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半导体器件、精细化工、光电技术、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等。大股东增持、政策扶持、定向增发、股权激励、海外经济复苏等因素构成了中小成长股的催化剂。

  其次,大盘跌下来之后,周期股的跌深反弹机会增多。但是,当前高通胀等种种制约行情的因素仍在,行情仍是存量资金的博弈。因此,跌深反弹可以博弈高弹性板块(如煤炭、券商、地产、有色、化工、航空等),但是,每当博弈弹性获得相对收益时,应见好就收。

  (作者:张忆东 吴峰 李彦霖 蒋士卿)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1-08-09)
【关闭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报摘要 多空揭秘
工具
要闻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