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以来A股市场投资热情不断高涨,与多数普通投资者相比,不少机构在辞旧迎新之际将一部分目光投向了新三板。
“这或许是通缩真正到来之前,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掘金机会。”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证券报记者已在多家机构听到这样的论调。高收益的预期、淘金的冲动已推动多家机构成立了投向新三板的产品,这其中公募基金行业的专户部门也积极加入这一投资浪潮之中。
产品发行火爆
据部分基金分析人士不完全统计,2014年底至2015年初,兴业全球、招商、财通、前海开源、长安、九泰、国泰安保、上投摩根等诸多基金公司先后通过旗下专户或子公司,设立了或正在推出新三板产品。从发行规模来看,这些产品的发行规模大多在几千万至1个亿之间。
上海某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士表示,该公司春节前已连发两只拟投资新三板的专户产品,按照惯例,此类产品的认购门槛是100万元,其发行热销程度远超公司其他类型专户产品,基本上是推出没几天即一抢而空,有时甚至被公司内部员工“包购”了。
“欲借道专户产品投资新三板的客户多对资本市场比较了解,他们比较明白其中的价值。现在我们和一些研究机构交流下来普遍认为,新三板带来的可能是‘两年三倍’的高收益机会。有这样大的空间,何乐不为?”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在一次业务探讨会议上说道。
上海某大型券商的知名策略分析师表示,对比目前的创业板,投资新三板的理由已非常充分。尽管去年第四季度创业板公司曾出现过被抛售迹象,但2015年以来,创业板指数再度飙升,不少创业板股票估值再度到达60-70倍的高位。与之相比,新三板中有大量同样质地甚至是更好质地的小公司,只有一、二十倍的市盈率,一旦推行竞价交易,新三板公司的流动性问题将大为好转,这种估值上的“水位差”可能很快被抹平。基于这种前景,新三板越早布局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