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6)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的胎、釉制作技术,比元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名扬世界并享誉后代,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由于史籍失记,除了“压手杯”有篆书年号款外,其他的都不书年款,所以永乐朝御窑青花瓷器的制造情况不详。而宣德官窑青花瓷器多数带年款,即使不带年款,其水平也与带年款的相同,都是这一时期官窑的产品。因此把永、宣二窑相提并论,合乎情理。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明朝末期便十分有名。关于永乐、宣德青花的记载,最早是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以前的《窥天外乘》。该书作者王世懋说:“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在此后的各种文人著述,比如高濂的《遵生八笺》、张应文的《清秘藏》、文震亨《长物志》等书中也基本上都说:“宣庙窑器几与官、汝敌。”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初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不仅要供应宫廷日常生活的需要,还要满足朝廷对外国入贡者的答赠,以及郑和下西洋所需的礼品和商品。因此,这30年间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数量相当可观。据史籍记载,宣德一朝造瓷器就达30万件。其中,除了甜白、鲜红等单色釉之外,有相当数量是青花瓷器。
据今天存世情况来看,永、宣青花器大部分是景德镇御窑奉皇帝之命,专门为西域诸国定烧而成。造型多种多样,除了明以前的一些传统器形,如各种盘、碗、洗、三足炉、缸、罐、高足碗、盖碗、渣斗、梅瓶、玉壶春、杯、双耳瓶等,还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如抱月瓶、长流壶、天球瓶、八角烛台、花浇、筒形花座、深腹折沿洗、卧足碗,以及口径在60公分左右的大盘等。这些器型明显具有浓厚的西域地区的伊斯兰艺术风格。
这些新创品种的造型、纹饰都能在伊斯兰文物中找到范本。许多造型都是依照西域进贡来的金银器、玻璃器甚至陶器为样本。
目前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收藏的永宣青花瓷器数量很多,总量数倍于我国本土收藏。
全球范围内最集中最重要的境外明初青花瓷的收藏,要数伊朗的阿德比尔宫博物馆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博物馆。这两所博物馆的前身是伊斯兰的宗教寺院,所收藏的明初青花瓷,大多是最高档的精美官窑。有些器物在国内已遗存不多。也有许多器物出口之后,在当地由金匠增添了附加装饰,如壶的金流和金柄、瓶的金盖、碗的金边等。金饰精工细刻,十分讲究,更烘托出皇家的气质。
当然,这些充满西域风情的青花瓷器独特的造型和新颖的纹样超尘拔俗,不同凡响,不仅得到外国王室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明朝宫廷的认可。从宣德宫廷流传下来一直保存在故宫的瓷器中,造型上有许多与出口到西亚的瓷器一样,所不同的是它们均带有宣德年款。这又再次说明所有这些瓷器均为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的产品,没有年款的出口,有年款的进宫。这些瓷器不但是历代青花瓷器之冠,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与伊斯兰艺术融合的光辉典范。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比较新颖独特的器型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轴头罐,形似画轴,特别小巧精致,不知是何用途;明朝初期,不但友好西域,还要安抚蒙藏,因此,永乐、宣德时期朝廷制造了大量密教的金铜佛像和高足碗、僧帽壶、法轮罐等瓷器用以赠送蒙藏宗教上层和贵族。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僧帽壶,壶身一周梵文:“白昼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昼夜永远平安泰,三宝护佑永平安。”法轮罐,罐肩部有8个扳手,罐身为梵文“佛”字,盖内篆书“大德吉祥场”。这件珍贵的器物,到清代,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乾隆的画像《是一是二赏古图》中,这只法轮罐被陈设在右边的方几上,至今它仍然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都是一级珍品。
另外,永、宣青花瓷器中香炉也很多,式样犹如宣德铜炉,但一般较之体量高大,并有精美的青花或釉里红的海水、云龙、松竹梅等纹样。传说宣德皇帝好斗蟋蟀,宣德青花中果然有许多官款蟋蟀罐。
另外,后来有研究者辨认出许多这一时期民窑的青花产品,其各方面质量与我们一般认定的永、宣青花相差甚远。
近年来,景德镇考古工作者在明代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大量永、宣青花瓷器的碎片堆积层。据分析,这些应是当年御窑厂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外流而打碎填埋品。这些碎片都能拼成完整器皿,并且与传世的珍品完全一样。其不合格之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因为色彩上有不足,有的仅仅因为龙爪多画了一指。
当年出口到西亚、现在流失在世界各地的无款永、宣青花器,与至今仍然珍藏在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款的永、宣青花器,应当都是这一时期官窑的产品。
所以,虽然永、宣青花今天的存世量比较大,但它们都属于一级文物艺术珍品。
(作者:杜卫民)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