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著名杂志《财富》全球超级富豪排行榜中,总少不了一位华人富豪的大名。他被美国《投资家》杂志列为当今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曾是“世界第六巨富”,他就是印尼林氏集团董事长、印尼政府经济顾问——林绍良。这位传奇的华人富豪,因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而称雄印尼,富甲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
青年英才:有胆有识 善抓机遇
华商巨子林绍良十多年来不仅稳居世界华人第一大富翁的宝座,而且是东南亚的首富。早在1995年,他所领导的林氏集团的总资产就高达184亿美元,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下属公司640家。然而,这位坐拥亿万家业的富翁,60多年前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卖花生油的小贩。他的传奇经历和戏剧性的发迹史引人瞩目,而其成功的秘诀更是耐人寻味。除林绍良本身的素质、能力和奋斗精神外,他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善抓机遇、当机立断同样令人惊叹,他庞大事业的起步和每一次大发展无不与此有关。
1916年7月,林绍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就性情温和,聪明机智。当时,许多富有进取心的年轻农民都想到外地去闯世界,林绍良的叔父和大哥很早就去了印尼。受侨乡环境和家族影响,1938年,风华正茂的林绍良奔向海外,去印尼闯荡。他落脚爪哇的古突士镇,先在叔父林财金开的花生油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生意上门其实很难,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于是,林绍良开始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这个办法很管用,花生油的销售额成倍地增长。
两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开始构思独立创业,寻求大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每天半夜三更他便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他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常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练,才会有所进步。”这些艰苦岁月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后来,林绍良敏锐地发现了一宗可获大利的生意——丁香买卖。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好,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烟厂应运而生。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求量高达2万多吨。虽然丁香生意利润诱人,但是风险极大。当时丁香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古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具有精明的经营头脑,又有过人胆识的林绍良,根据以往的经验,设计出一条丁香运输路线:从马鲁古群岛装货后,绕道新加坡,避开荷军封锁线,运到中爪哇的古突士,然后再将丁香发到各地烟厂。几年之间,他就成为了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丁香商人”和小有名气的富豪。心怀大志的林绍良,在一连串生意上的成功后,决心大力扩展业务。古突士镇这个曾经他的发迹之地再也不能满足他事业上的雄心了,1952年,他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印尼首都雅加达。
金融大王:慧眼识珠 迅速崛起
在经营活动中,林绍良不断思考,事业越大他越体会到,无论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1957年,他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显露雏形。
尽管林氏集团经营的工业、商业、建筑、房地产、旅游业等非金融的资产日益扩大,但在林氏实业王国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却是金融业,其金融业的总资产达40亿美元。1974年,林绍良抓住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由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1975年,林绍良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遇到了已辞去泛印银行总裁职务的“银行界奇才”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发现此君才华横溢,精通银行业务,便立刻邀请他到中央亚细亚银行供职,并允诺给他17.5%的股份。事后表明,林绍良慧眼识珠,李文正确是一匹少有的“千里马”。中央亚细亚银行在他们两人的共同经营下得到了飞速发展。1977年3月,中央亚细亚银行获得印尼财政部批准,升格为外汇银行。1978年,中央亚细亚银行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同时,中央亚细亚银行同世界上20多家大银行有通汇协定,成为世界第六大银行。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亚细亚银行已打入了美国金融界,1982年,它控制了旧金山爱尔兰银行股份中80%的股权,林绍良从而被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月刊称为“世界银行巨头”。经过八年努力,这个银行总资产增加了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印尼设有32处分行,而且在新加坡、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及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中央亚细亚银行不仅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也被公认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
“林氏实业王国”主要由两大集团构成:第一个林氏集团是三林经济开发公司,即“三林集团”。“三林”是指林绍喜、林绍良、林绍根三兄弟。三林集团控制了两个大财团,即中央亚细亚银行和华仁谊集团,前者是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林绍良占24%的股份。华仁谊集团则经营进出口贸易、制造业、建筑业。第二个林氏集团由林绍良与福清同乡林文镜合资组成,两人各占50%股份。该集团以专营金融业务的第一太平投资公司和专营贸易的第一太平企业公司为主,业务跨越亚、美、欧、非各大洲。两大集团下属192家公司,分布在印尼各个城市及部分其他国家和地区,涉及到金融、地产、矿产、汽车制造、电子、交通、种植、木材、航运、建筑、旅游、保险等70多种行业。两个林氏集团的营业额高达80亿美元,其员工约有13.5万人。
在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1983年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金融业在林氏实业王国中地位凸显,“金融大王”扬名天下。
实业王国:应经济之需 补经济之缺
“立足国计民生,适应国民经济需要”是林绍良恪守的经营思想,也是获得印尼政府支持的前提。林绍良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善于摸清市场和顾客的变化,改变经营方针”,也正如他说的“生意成功的秘诀,是要为顾客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一样。有家报纸这样报道:“林绍良的企业起到了‘应民族经济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所缺’的作用”,这样既会得到政府的扶植,也赢得了普通印尼人的认同。
1968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发展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国内投资法令。林绍良仔细分析印尼的经济形势,确定了经营发展战略: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需要入手打开局面。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政府要大量进口面粉,国家负担很重。那时,虽然外国势力为支持印尼苏哈托政府资助了许多面粉,但是质量不好。林绍良就此提议:“由政府直接获取原料小麦,自己加工,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控制物价。”他的请求很快得到政府批准,并在雅加达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面粉加工厂,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面粉加工厂落成典礼。同年,印尼政府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2/3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面粉公司。到80年代中期,林绍良的面粉公司已能满足国内面粉需求量的80%,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公司。在面粉公司的基础上,林绍良依靠获得的多项专利权,成功占有了印尼90%方便面市场、35%的牛奶市场以及超过30%食用油市场。经过十年的努力,林绍良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
此时,他以其特有的预见力和洞察力得出结论:随着新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外资、合资企业的涌现,国内冷落多年的建筑业会渐渐复苏。于是,他投资1亿美元,建成狄斯丁等三座水泥厂,年产量达100万吨。仅仅三年时间,林绍良的水泥集团生产的“三轮牌”水泥产量近1000万吨,约占印尼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他本人也被誉为“水泥大王”。凭借着雄厚的实力,他又进入了房地产业,并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房地产商,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于是,林绍良又成了“地产大王”。
金融业在林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大王”实至名归。以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众多的银行作后盾,林绍良又涉足国际贸易,并一鸣惊人。在短短数年里,先后购买了美国、荷兰、泰国、菲律宾和中国香港的多家公司,从而使林绍良头上又多了一顶“商贸大王”的桂冠。到90年代中期,林绍良的事业渐入巅峰。他一手建立了包括银行、建筑、地产、纺织、水泥、面粉、钢铁、航空运输、贸易服务等30多个行业的庞大企业王国。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实现了他那“实业王国”的梦想。
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华商,林绍良注定会关注中国大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林绍良积极前往国内进行投资,前期主要是房地产、金融及酒店方面,总投资约20亿美元。2001年,三林集团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在北京入主投资中远置业,并在2002年晋身为上海北外滩土地的一级开发商,林绍良及其儿子林逢生成为中国大陆的投资巨头。2004年11月中旬,林绍良承诺:三林集团计划把今后发展的重点放在中国,扩大对能源、农业、运输等领域的投资,并逐步将三林集团上海公司发展为亚洲乃至全球投资管理总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