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培训的时候,我经常问台下的管理者一个问题,谁是员工的第一管理者?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员工自己;有人说是老板;有人说是金钱;有人说是管理制度;有人说是员工的习惯等等。这些答案在某个方面看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是最直接的答案。中国人最尊敬谁?在员工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是谁在一直管理员工?员工的每一个决定谁是第一个知道的,谁是最大的支持者?肯定是员工的父母,而老板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很多情况下,员工的第一管理者是员工的父母。
对于管理者来说,把员工的父母纳入到管理者的管理阵营中来是有必要的,也是被大多数管理者经常疏忽和遗忘的。管理员工的父母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对员工的管理却有倍数放大的“杠杆效应”。
一位管理者深谙管理好员工父母的重要性。在他的企业基层有一对农村来的夫妻员工,父亲得了癌症,虽然是在企业的生产旺季,这位老板还是给夫妻俩放了一个月的假,让他们回家去伺候孝敬老人,并且一分钱的工资都不少给。当员工的父亲临去世前,说了一句:“一定要为领导好好干。”可想而知,这句话能对员工产生多大的影响力。父母的一句话相当于企业的一万句。
因为北大教授的一本《海底捞你学不会》,一家火锅店的管理传奇迅速蹿红全国。海底捞对员工的第一管理者——员工父母的管理做得非常地到位。他们对员工父母的管理已经制度化和定例化了。第一,海底捞对领班以上的员工父母每个月发放几百元的工资;第二是每年组织优秀员工的父母出去旅游;第三是公司的干部每年要对员工进行家访。这些措施,都是企业替员工的父母尽孝道,这些措施准确地抓住了中国父母的心理,不仅温暖了员工父母的心,而且更加温暖了员工的心。通过上述措施,海底捞把员工的父母拉到自己的管理阵营,让员工的父母与企业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管理员工,让员工心服口服,让员工死心塌地。如果说,中国人有信仰的话,那就是对“家”的信仰;如果问,中国最悠久的文化是什么文化,“家”文化是当之无愧的。从“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文化里都深深烙印着家文化的影子。管理好员工的小家,员工才能真正关心企业的大家。管理好员工的第一管理者——员工的父母,各位管理者,你还没开始行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