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小板凳 |
作者:王秉坤 |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靠近农村的小县城,那里的人简单,纯朴,收入微薄,仅有的一些积蓄也如大部分老百姓一样存在自己觉得放心的银行里。九十年代小县城的银行既没有高大的门面,也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那时的我甚至觉得银行和附近的邮局、百货商店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见父母把每月积攒下的钱都存进了银行。虽说长辈们也时常会讲一些诸如水滴石穿、集腋成裘的故事,儿时的我却赌气一般的不大喜欢银行,总觉得它拿走了父母的辛苦血汗钱。 第一次和银行打交道还是在我九岁那年。那时候上小学,和那个年代所有的小朋友一样,痴迷着漂亮的学习用具,那些印着动画人物的书包,全自动的多层文具盒是那时我最渴望拥有的,虽然也曾多次向母亲哀求,但却也清楚她是断然不会满足我这近乎奢侈的请求。但母亲最后还是拗不过,便和我立下约定,每月初给我两元的零花钱,如果我能忍住将其攒下而不是换成同样诱惑人的巧克力和冰棍,攒下的钱就能为自己购买一套心仪的文具。起初我还自信满满的答应了下来,并憧憬着一年后背着新书包上学的情景。然而事实证明孩童抵制诱惑的能力往往是低于预期的,三个月下来,我竟是一分钱也没能攒下,不是换成小玩具,就是吃进了肚子,然后又不得不眼巴巴的看着别的小朋友漂亮的文具。痛定思痛,我决定尝试听从母亲的建议,将每月这少的可怜的两元钱存进银行。 记忆中,第一次去银行,我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一般在对街的工商银行门口徘徊了半天,才鼓足勇气挨墙挪了进去。里面虽然不大,却十分亮堂,但能看到的只有一个和那时的我一般高的台子,台子上面被铁窗隔着,再里头只能听到一些断续的声响。我垫着脚将皱巴巴的两元钱递了上去,小声说道: “我要存钱……” 柜台那头站起来一位化着淡妆的阿姨,似乎她也是第一次碰上我这样的小储户,倒只是微笑的看着我,片刻后,里间走出一位年纪略大的女士,同样化着淡妆,手里拿着一个土灰色木制小板凳,那个年代这种小板凳家家都有,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她微笑着将小板凳摆在我面前,摸着我的小脑袋,乐呵呵说道: “小朋友,该长个头了,呵呵……” 我怯懦的踩在小板凳上,顺利的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存款,看着存折上的两元钱,再看着柜台那头微笑的脸,突然觉得银行好像也没有那么让人讨厌。一年后我有了自己的新书包,也养成了存钱理财的习惯,成为那时同龄人中少有的不乱花钱的小孩。 长大后,来到了陌生的大城市,才发现这里的人更多的是使用自助银行。作为最早期的电子银行,在短短几年里这种能二十四小时为客户服务的自助银行已是遍布街头巷尾,它们的普及打破了银行服务时间上的限制。我第一次使用电子银行时的心境却有如我儿时第一次走进那家工行储蓄所,迷茫,无所适从;看着ATM屏幕上复杂的选项,此时的我多么渴望看见一张那带着暖暖微笑的脸。经过多次的尝试,终于成功完成了交易,狼狈的我慌忙逃离了噶唧作响的ATM。再后来工行电子银行又推出了更方便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打破了银行服务地域上的限制;虽说是足不出户便能完成几乎所有的银行交易业务,但不是需要复杂的手续,就是界面不友善,服务也相对单一,每次尝试使用它们都像是眼前又有一个高高的柜台。 大学毕业,我有幸成为了工商银行数据中心的一名工程师,虽然所学的专业知识使我清楚的认识到一个稳定高效的数据中心对于银行电子业务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但在倡导服务价值理念的时候,心中却总觉得略有所失。每天面对着高大的设备,复杂的网络,输入着一些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指令,回报而来的既不是客户的赞许,也不是傲人的业务量,我心中对服务的理解却始终有着一个打不开的心结。 去年春节回到家中,在家门口的老街前碰见儿时的玩伴,闲谈中聊起工作,“银行数据中心”这一名词显然已是超出了小县城里人的理解范围,看着他那疑惑的表情,我反复思考着如何解释方能让他了解些许,这时正巧瞥见小时候那常常走进的工行,脑海里闪过了儿时土灰色的小板凳,突然眼前一亮,是啊,时代在改变,科技在进步,但所有工行人真诚服务的理念并没有变,或许作为电子银行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面对着只是那冰冷的机器与设备,但网络那端,每一个终端前的用户不正是踩在我们准备的小板凳上,顺利的完成每一笔电子交易么?或许我们的微笑并不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可是我相信每一位电子银行的用户一定都能够感受到我们这群默默流着汗水的金融IT工作者。 如今工行的电子银行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成长之路,从原来单一的自助银行到如今的网络、电话、手机等多样形式并存;从早期复杂的流程,呆板的界面到现在简单的操作,友善的窗口。电子银行里那高高柜台前早已为用户们备上了一个看不见的小板凳;它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创新都凝聚着我们这些电子银行工作者的心血。我们默默无闻却也积极进取,我们小心谨慎却更勇于创新,未来的工行电子银行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啊,是在电子银行里为无数的工行用户端上我心中那爱的小板凳。”回过神来,我自豪的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