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银素来无缘。
呱呱落地要起名。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是我的八字里缺金--于是,就起名为"钢",因为钢里含金。可我心里老嘀咕,因为姓名加在一起是"陈钢","陈旧的钢",说白一些,是"破铜烂铁"。可是,名声已经在外,再改也迟了;何况,后来好几个人查命书后都说我命中不缺金,该是不愁钱花的。
可是,我还是与银无缘.
1959年我与何占豪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37年来发行的范围遍及世界,发行的数量大概已经超千万了。照理说,我们早该与银结缘了。可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们似乎总是"命中缺金",我们所得的经济回报也就像"十五个月亮十六元"的作者一样。眼睁睁地看着国内外的唱片商靠着中国音乐精品构筑成的一座座金山银山发财扬名,看着地下资版市场肆无忌惮地疯狂侵权,我们只能继续无奈地与清贫作伴,与金银绝缘。
有一年到香港去领"梁祝"的白金唱片奖,虽然只有奖牌一块,但已心满意足,总算有一块牌牌闪闪银光了!可是,到了一个"发烧友"家,当他得意地领着我们参观他的耗资150万港币装备的音响设备和15000张唱片时,我的心理天平倾斜了--为什么最该"发烧"的音乐家不能发烧?为什么想与唱片日夜相伴的作曲家却连150张唱片都不拥用?心底顿时迸发出四个大字:"我--想--发--烧"。
近年来报纸增加了篇幅,大凡均为广告。看到股市信息时,立即一翻而过,因为无银炒股;看到房地产广告时,顿时气上心头--做了一辈子书呆子、乐呆子,竟然连一个能安放好乐谱书籍的房间都没有。看着那些狼藉满地的书兄书弟时,不免长叹一声道:"兄弟啊!咱们与银无缘呀!"
那么,咱们是不是真的与银无缘呢?否!咱们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当然也同时是由精神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咱们为什么要"抢着金山讨饭吃"呢?!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我们要争取与捍卫作曲家的正当利益,要与银结缘,用自己创造的金山银山营造自己的血库,用血库存中的新鲜血液提供登攀新高峰的养料。我们响应了古城西安创意的新招--拍卖版权!
现在我开始翻阅房地产广告了。我开始懂得什么是"公积金"、什么是"按揭"、什么是"组合贷款"等。我也开始懂得书呆子也应该与银行结缘,要学会将大金库与小金库套装起来,灵便运转。这样,就会乐生银、银生乐、乐银相生、银乐相助……
让我们与银结缘吧!
作者:陈 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