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行简介 分行动态 特色业务 最新业务 理财文化 客户服务
首页 >

“退”的哲学

 

  近来,从不绝于耳的“信贷退出”话题中,忽然想到了关于“退”的哲学。

  人与人之间发生摩擦,通常会搬出这样一句古训来润滑关系:“退一步海阔天空”,生命苦短,有容乃大,这个“退”的确蛮有哲理。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退”的经典范例:“退出城市,转战农村”,是大智大勇的“退”;“退耕还林,保护生态”,是有理有利的“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是克敌制胜的“退”……可无论是“大退”还是“小退”,都是在迂回地寻求一种“进”。

  选择“退”不仅是一种策略,更需要勇气和智慧。“退出”不是聋子听鹂、盲人摸象,也不是水浒英雄逼上梁山,“退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合理地“进”;同时,“退出”还需要观念上的更新。大概缘于国人曾经历过史无前例的“大跃进”年代,“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传统观念历来只鼓励“进”,不鼓励“退”,“退”只是身临困境时的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然而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许多“以退为进”的事例却告诉我们,因“退”而成功者居多,一个团体、一个企业、一个人往往因“退”而获得机会,天地自宽。

  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压缩不良贷款,已经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不良贷款这块包袱甩不掉,不仅会制约银行的发展,而且是“入世”后能否“与狼共舞”的关键。要铸就银行健康的体魄,与“海外兵团”直面搏击,问题的“牛鼻子”还在于提高银行资产质量,这就需要做好存量和增量两篇文章,充分认识到压逾是净化存量的必要手段,而“退出”则是优化增量的有效方式。对于严重影响银行资金安全的低效市场要退出,信誉不佳有潜在风险的客户要退出,无发展前景经营惨淡的行业要退出,无效益可谈的“芝麻户”更要退出。银行退出这一步,经营活力就变得“海阔天空”了。

  当然,“退”并非是单向思维。信贷退出,实际上是一种“进”的谋略。从本质上来认识,“进”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坚决有力地“进”,才能坚定果敢地“退”;只有提高准确“进入”的能力,才会有从容“退出”的本钱;只有讲求进退结合,在快速发展中主动调整,才能积极提升银行优质信贷资产的份额。一口气写这么多的排比句,绝不是为了追求领导作报告的气势,而是任何事物都充满着辨证法,就像佛教里头诠释的“舍得观”,有舍才有得,什么都不舍,结果是什么都不得。

  “信贷退出”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政策,更要讲究策略。现在人们做事,往往会有极端倾向,要么不退,一说“退”就统统撤退,不分青红皂白,结果把优质资源也一起泼掉,这就犯了“洗澡水理论”的毛病。再者,“退”也得有勇有谋,不然还没行动,就机关枪乱扫,弄得满城风雨,“消息树”早早倒了,人家暗渡陈仓,金蝉脱壳,银行到时想退也难全身而退了。

  园艺师都有这样的心得体会:大树之所以能成栋梁,是靠不断地修剪枝叶,多余的残枝只能装点暂时的茂盛,而对大树最终成材却是累赘。

也许,新的机遇和发展,正是从每一轮“退出”后开始。银行经营是这样,人生选择又何尝不是如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