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曾经令祖辈们引以为豪。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虽然人言言殊,却在节俭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了"啬"的原则,"治人、事天、莫若啬",只有啬,才能根深蒂固,久视长生;孔夫子批评花钱修楼堂馆所"三归"台的管仲说"管氏有三归,官司事不摄,焉得俭?"墨子把开源和节流联系起来:"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荀子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银行,被看作是敛财聚富的地方,每天和钱打交道,并以自身的形象和实力,换取公众的信任,当然不能弄得太过寒酸。可银行的钱并不全归银行所有,有钱的不是花钱的,公众把钱交给银行料理,倚重的是银行诚信守约的作派,以及精打细算的能耐。倘若钱掌柜老是大手大脚,挥金如土,存款人心里就要犯嘀咕,还是撤出为妙。长此以往,仅靠残存的自有资本,银行真有"空手套白狼"的本事?
近日翻闲书,读到一则趣闻。法国银行大王哈科年轻时应聘BELLJU银行,谁知出师不利,一见面就被董事长"NO"了下来。当他失魂落魄地走出银行时,发现门口躺着一枚大头针,便下意识地将它捡了起来。此景恰巧被董事长看见,认为哈科细心俭约,很适合当银行职员,便朝令夕改,当下给他发出了录用通知书。一枚大头针居然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哈科从此平步青云,以后成了名声显赫的金融家。
讲述这段故事,为的是重拾勤俭节约办银行的话题。一枚大头针,对于经营亿万资产的银行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可由此折射出的克勤克俭的经营理念,却应成为几代银行人薪尽火传的立业财富。说起来,稍有点年纪的"老银行",至今还能回想起不少当年的节俭"范例":常备一块吸铁石,闲时用来吸聚散落墙角的大头针;将已使用过的信封拆开,反粘起来可继续使用……事情虽小,却闪烁着宽打窄用的精神火花,让人对"老银行"的节俭态度肃然起敬。
如今条件变得宽裕了,一些吃银行饭的却滋长了"家大业大,浪费没啥"的心理。别说是修修补补废物利用,就是好端端的办公用品,也被毫不痛惜地一丢了之。每遇哪家银行乔迁之际,更是公家财产蒙难遭罪之时,崭新的复印纸被丢弃一隅,锃亮的设备被打入"冷宫",好罐破摔,乐得轻松,管他爹和娘!这般铺张浪费,不仅与勤俭立行的宗旨背道而驰,更反映出某些银行后生素质的低下。纵有家大业大,难挡"跑冒滴漏",浪费焉能不垮?
咱们银行做的是资金生意,挥斥方遒,当然要有"大手笔",但在自身经营管理上,也该讲点"小家子气"。这绝不是偶尔的"作秀",而应成为根植于银行人心中的兴业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