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的时候,额角头高,遇到了疯狂的沙尘暴。到马路上走走,即使不开口说话,嘴里也被没遮拦地灌进沙尘,这样恶劣的气候,你自然不敢在街头逗留,因为一会儿功夫,你跟出土文物也没啥两样。
那天晚上,友人请我去天桥乐茶园小聚,我说沙暴这么厉害,哪能去得了友人回说有车接送,没事的。想想晚上闲着也是闲着,去天桥坐坐,有吃有瞧,味道也蛮不错。
天桥这个地方,我老早是听说过的。所谓"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这里三教九流云集,五行八作汇聚,徜徉其间,可以耳闻市井叫卖,目睹民间杂耍,遍尝风味小吃,尽观看家绝活,让人领略老北京的众生相。到天桥找乐,绝对是大众消费,即便是拉车的骆驼祥子,也能来此间喝个痛快,看个过瘾。如是情景,就跟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差不多,是过去年代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刚进天桥乐茶园,耳听得单弦声声,锣鼓阵阵,未成曲调先有情,弹拨出妙不可言的京韵京味。坐定下来,把玩名壶,沏上名泉,品尝名茶,间有传统闲食助兴,看跑堂的前后招呼,里外张罗,感觉就来到了老舍的名著里。串场的老北京百业叫卖,无疑是民俗表演的亮点,各色人等操不同腔调悠悠喊来,有的似引爆的鞭炮,乓乓响;有的似应市的萝卜,嘎嘣脆,翻唱着曾经有过的流行民谣,别样的情味油然而生。稍后推出的节目,也很有特色,古彩戏法、谐趣双簧、气功绝活、京韵大鼓等等,让近乎失传的民间技艺倏然复活,叫人如沐春风,倍感振奋,更把"老外"看得一愣一愣的。就这样吹吹侃侃,听听看看,时间很快过去,老北京的情怀却留驻茶客的心田。
回宾馆歇息,意犹未尽,翻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说是京城旅游又推新招,主事者让"老外"乘坐特制的人力三轮车,穿行于旧城区的街坊胡同,并可在四合院里驻足小憩,喝几口大碗茶,同"老北京"聊会儿家常,从而真切地触摸京城旧貌与风土人情。这种独辟蹊径的游览形式,非但令蓝眼睛高鼻梁们觉得新鲜,就是自家游客,也会兴味盎然。
旅游新景观的开发,有着广博的内涵和丰富的层次。故宫、长城当然叫人流连忘返,而茶馆店里观民俗、皇城根儿探风情,同样是游人着意探寻的旅游文化。添加看山看水的文化"附加值",途径有很多,换个视角盘活资源,便能筑就常看常新的风景线。返沪后去大剧院观摩京剧《宰相刘罗锅》,又有许多启发,传统戏曲吐故纳新,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唱腔程式的改良,舞美效果的包装也很抢眼。就像人在旅途,总看名胜古迹,就嫌老套,给古迹挖掘一点新意思,哪怕只是新瓶装旧酒,也会换来无限风光在眼前。
老北京,正在悄悄改变着自己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