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海作坊》是我写得时间最长的随笔专栏,如今凑满100篇了,当然想为她作点纪念性的文字。对于"作坊"的说法,我一直有种莫名的欢喜,因为写作是桩很劳心瘁肺的生活,一个个方块字,经过思维的过滤和情感的发酵,艰难竭蹶地从笔端爬出,如同旧时的手工作坊,靠的是无言的劳碌,难得的忍耐;再加上"阿海"是我的招牌,当四年前上海金融报约我开设专栏时,我便很自然地选择了《阿海作坊》,作为我的专栏品牌。我想,不管今后网络时代如何发达,传播手段怎样翻新,埋首文字的耕耘,依然是人类永远无法拆除的精神作坊。
假如按照我的小学作文水平,就应该说是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四年过去了。从《办公室的风景》,到《银行的赚》,我以金融圈内人的身份,目睹了金融业的发展变化,而这种耳濡目染的真切感受,却成了我永远也看不够的流动风景,写不完的锦锈文章。金融,是个严肃的命题,我写金融随笔,有个不大好的习惯,就是口没遮拦,喜欢随意调侃,时常拿金融机构开涮,或是给金融产品找碴,比方指指戳戳说某家银行的门面有点像殡仪馆,比方鸡蛋里挑骨头数落信用卡业务的种种不是,字列行间按捺不住对时尚的叛逆。谁料想我的疏放无羁,不经意地与老百姓的阅读情趣相默契,使看似深奥晦涩的金融话题,一下子变得轻松可读起来。有朋友对《阿海作坊》作如是评语:"百姓语言说金融,金融眼光看人生"。我想,前一句话还有点道理,因为咱也是平头百姓,跟百姓说金融,自然不便拿腔拿调,官话连篇;后一句话就搞大了,人的活法,林林总总,并无格式标准,岂是我的眼光看得过来?
倒是读者的关爱,是我最看重的。作坊开办四年间,金融报的读者给予了许多鼓励和教益,这恐怕是作坊没有半途夭折的原因之一。南通读者季任春先生从网上搜集了我的好些文章,并制作成"阿海文摘"光盘赠送给我;长沙读者黄婵小姐古道热肠,忙着要张罗"阿海作坊笔友会";厦门读者程顺南先生中肯地指出了作坊存在的不足,条条在理,令我受益匪浅……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西安读者冯辉先生路经上海时,特意赶到浦东世纪金融大厦来看我,尽管素不相识,但匆匆面晤,却是十分融洽。我留他用午餐,他说还得赶火车,能够见上我一面就挺满足。隔了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他从家乡寄来的大红枣,说是给我尝个新鲜。大红枣的甘甜,我让办公室的同事们分享了,可读者对于我的情谊,却叫我今生今世都无法忘怀。
现在,我的《阿海作坊》,已经上了"my95588"网站,许多新鲜的想法,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更快地与读者交流沟通;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的金融随笔新著,也将摆上书店的柜台。只要我还能感受到金融脉搏的跃动,只要我的思绪还没有完全枯竭,书写金融人生之笔就永远不会停息,明天的作坊依然天地无限。
作坊更长久,金融共婵娟。无论何时何地,我与读者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