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开始,大概搬过四次家,但搬来搬去,总离不开虹口这块地盘。现在居住的地方,距鲁迅公园仅一箭之遥,家门前还有几条叫人浮想连翩的马路,是那种信手拈来的文化感觉,假如要编售楼广告,恐怕能写得很有诗意。在这里安家,仿佛也能沾点灵气。
说是家门前的三条马路,其实走走也要五六分钟。这种套近乎的狡黠,是跟售楼广告学来的。就像有些楼盘,明明距地铁站甚远,却偏说眨眼功夫就到,再一深究,原来人家是开车过去的。
离我家最近的多伦路,这阵子人气很旺,乘着旅游节的东风,一条文化名人街在此间复活了。徜徉在多伦路,旧式海派建筑比肩接踵,深情地回味着昔日海上繁华梦;沿街的欧式路灯别样风情,默默注视着文化名人曾经留下的足迹。还有那些雕塑,也是匠心独运,栩栩如生的造型,电影一般地闪回着昨日的镜头:诗人沈尹默裹挟一叠《申报》,步履匆匆地步向小巷深处;作家丁玲坐在长椅上,安详地阅读着远方来信;文艺理论家冯雪峰跨出屋门,招来一辆黄包车;鲁迅先生依然身着长衫斜靠在藤椅上,与好友瞿秋白促膝长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与这样的文化名人为“邻”,心情肯定不错,捧本书读读,似乎更添兴头。
出多伦路不远,便是山阴路。路口有爿银行,跟内山书店有着不解之缘。想当年内山先生在这里,以书为媒,沟通了中日文化交流。如今银行又出善举,除对旧址重新勒石,还辟出内山书店纪念室,供游人参观。银行做生意,未必全是钱进钱出,给经营注入一点文化气息,想来能广结善缘,令百姓近悦远来。早年内山先生择址开书店,算是选对了地方,单就周边的文化人居住区域,便能带来源源不竭的客流。后来书店阴差阳错成了银行,但依然秉承了旧址主人的好客热情,满面春风,和气招财,铸造了老山阴路的新风景。假如内山再世,当会常回家看看,到山阴路上寻故探友,追述情怀,或许还会到现址的银行里存上若干日币,实在忍不住了,就在街边买上一份烘山芋,静静地品味岁月的甘甜。
山阴路旁有条小路,名字很好听,叫甜爱路,据说前些时候媒体评选沪上情侣路,甜爱路榜上有名。过去上海人谈恋爱,总要去甜爱路上走一遭,讨个甜甜蜜蜜、恩恩爱爱的口彩。夜幕底下,对对情侣携手挽肩,喁喁底语,绿荫后面记载着说不够的情话,当然也有“儿童不宜”的镜头。现在人们的生活调色板多姿多彩,谈恋爱不必净是逛马路,连外滩的“情人墙”都风光不再了,甜爱路自然门庭冷落。但不管怎么说,这条数百米的小路,毕竟已成为众多上海人记忆深处的难忘情结。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城市中的小街陋巷,住的名人多了,也便有了风花雪月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