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在一家银行的储蓄所里当实习生,收收付付,写写算算,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从此体会到了干储蓄的辛苦。
实习所在的储蓄所位于陆家浜路,与石库门烟杂店为邻,烧的是煤炉,用的是马桶,鸡犬之声可闻,储户常相往来。楼上的张家阿嫂李家阿婆往往会在淘米烧菜的间隙,穿着睡衣趿着拖鞋奔下楼来买上几份贴花,或是与相熟的储蓄员拉上几句家常。这样的储蓄所,倒是名符其实的密切联系群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办的储蓄品种一样也不缺,这家不起眼的储蓄所每天都在收揽着老百姓的信任。那时候人们的经济收入还不是太宽裕,可还是要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钞票存进银行,难道只是为了换取并不算高的银行利息?所以在我接过储户递进来的皱巴巴的人民币的时候,确能触摸到每一笔存款所饱含的期待与热望,他们是在支持着我所从事的储蓄工作,支持着基础还欠厚实的国家经济建设。感动之余,我虽不能自作主张为他们的存款多算几分利息,但却可以把我的真诚和热情毫无保留地支付给他们,让储户在存存取取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快慰与精神的满足。
眨眼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我后来没有在储蓄柜台上继续为人民服务,可心里却总惦记着那段曾经给我不少教益的实习生活。据说陆家浜路储蓄所和它周围的一片民宅为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早在七、八年前就被夷作平地,没多久便在它的身上跨过了遐迩闻名的南浦大桥。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心里顿生几分淡淡的惆怅,城市的变迁毁灭了破旧不堪的储蓄所,却怎能带走我犹在心目中的储蓄之恋?
前些日子陪外地客人参观南浦大桥,汽车驶过陆家浜路时,我在努力寻辨当年那家储蓄所的位置。可惜时过境迁,这里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望着花木葱茏、高路盘旋的新景象,我不由得寻思:或许大桥底下某一根桥柱的位置正是陆家浜路储蓄所的所在地?随着一根根挺拔的桥柱从眼前匆匆掠过,我顿时觉得寻找当年实习的感觉已不那么重要,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就是我们曾经所希冀的青春梦想吗?
或高或低的桥柱支撑起回旋直上的南浦大桥,或多或少的储蓄存款构架起逶迤壮阔的经济之桥。已经从上海版图上消失的陆家浜路储蓄所,在为实现沪上百姓的世纪梦想而奉献出自己有限的地盘的同时,也用自己辛勤攒聚的储蓄存款为南浦大桥乃至申城经济建设献出了一份微薄的力量。如今,ATM、信用卡、外汇宝、个人支票、通存通兑等新型金融工具正被越来越多的储户所接受,象陆家浜路储蓄所那样的没有感应门、不铺红地毯、只靠几把算盘打打算算的破银行,或许迟早要被淘汰,但那种温馨的氛围、家一般的感觉,却会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难忘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