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行业步入去库存周期
上周五,聚丙烯期货正式获准上市,同日大商所公布该合约自2014年2月28日起上市交易。上市前一周,上海证券报记者随大商所聚丙烯考察团一行走访了主产区之一的山东。生产企业、产业客户在“倒计时”阶段,透露出最大的期待则是,聚丙烯期货能“更接地气”,为参与树脂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贸易商等提供更多规避风险的选择。
在调研中,从齐鲁石化内部人士获悉,“这几天内,中石化将出台限产计划”,整个行业开始进入主动去库存周期,这是聚丙烯期货上市最大的背景。
联手限产挺价时代到来
18日,中石化华北销售公司出台集体挂牌政策,并大幅向下调价500元/吨。这也是两年半来,中石化华北销售公司再次出手。齐鲁石化内部人士表示,“这几天,中石化初步预计在聚丙烯上合计减产10万吨。但这一数据并未得到实际确认,仅是预估。”
对于未来三年产能过剩压力的担忧,也令去库存提供有力支撑。
上述齐鲁石化人士表示,2014-2017年中石化系统将有大量化工生产装置投产,预计聚丙烯投产年产能将超过1140万吨,而我国目前聚丙烯总产能也不过1400万吨/年。此外,随着煤制烯烃技术大幅提升,到2016年在低端通用聚丙烯领域,可能迎来煤制烯烃超越传统乙烯法聚丙烯生产的拐点。
根据万德数据,国内聚丙烯全社会库存自2013年5月来环比逐步攀升至2014年1月后,增速达到顶峰,进入2月中旬环比增速下滑至10.83%,但这种增速仍处于近5年来的高峰,行业去库存化周期已悄悄来临。
生产企业期待聚丙烯马上“上马”
了解到,自2005年7月以来,国内大型石化企业的销售政策由直销转为统销后,大型石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话语权进一步提高。由于目前国内聚丙烯市场的销售模式,多是由国内石化企业销往其合约经销商以及下游客户,而贸易商以及下游工厂的议价能力偏低,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尤其是随着行业的发展,近几年市场价格越来越透明,贸易商通过差价来赚取利润越来越困难。
“现货行情不好,货源不好卖时,我们就在期货上抛货。”淄博捷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炳琦黄炳琦坦言。据其介绍,当前诸多贸易商已参与期货操作,通常以做空为主。由于国内贸易商多数与国有大型石化生产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每个月都有定量的采购任务,当生产企业库存较高时,贸易商的库存也可能会相应的被动增加,而同时对后市预期不太乐观,这时贸易商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卖期保值,来锁定持仓成本,从而降低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期货操作当前已成为塑料行业经营管理的一大避险利器。”
黄炳琦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贸易商心态。不断萎缩的贸易商,让下游生产用户开始直接承受巨大的经营风险。多数下游生产企业采用了库存管理风险的办法,随行就市,以订单来采购化工产品,而大型用户则开始运用期货工具,平稳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大起大落的风险。
对于聚丙烯期货上市后市场参与度的表现,国泰君安分析师张驰表示,非常乐观。他认为,与聚乙烯期货合约设计明显不同的是,聚丙烯期货的最小变动价位是1元/吨,而聚乙烯是5元/吨。由于市场参与各方的心理价位有所不同,聚丙烯参与方的选择会更为灵活,加大了市场博弈空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世华财讯 2014-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