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家蛋糕店在上海红得要命,就是名字和店面都很酷的“awfully chocolate”。再在朋友家的home party 或朋友的birthday party上看到这只蛋糕,我就要昏倒啦(虽然前两次朋友过生日,我送的也是这个)。
它有多酷?一、作为一家蛋糕店,只有三种巧克力蛋糕(原味、香蕉、蓝莓朗姆酒)和一种巧克力冰淇淋,其他一概欠奉;二、作为一家蛋糕店,只有6寸和8寸两种选择,不切块卖,也不能堂吃(我第一次慕名扑到店里想大开杀戒就铩羽而归,后来才懂得叫外卖);三、作为一家蛋糕店,店面是白色底子咖啡色招牌,包装盒也是,简约美观(所以适合送礼,绝不失礼)。
最酷的还是蛋糕本身,三种口味外表一模一样,无他,只有涂得厚厚的巧克力浆,如同刚刚凝固的一层层巧克力波浪。真是令人颤抖的美妙!
不过吃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啦。我对这个蛋糕全部的想象、欲望和赞颂都终止于一个湿冷的雨天下午,等不及任何人过生日开派对,放纵地为自己叫了一整只蛋糕的外卖。当我把蛋糕刀迫不及待地切入十分松软而有弹性的蛋糕的那一瞬,已经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然后我怀疑自己的味觉出毛病了,就像感冒了或坐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味觉变得迟钝和麻木,因为看起来那么浓郁厚重的蛋糕吃在嘴里却轻飘飘地,没有质感,也缺少回味,一点没有梦想中的过瘾的感觉。
在这次剧烈失望的经验后仍然会买这只蛋糕送人,是因为我知道我不喜欢的,有人喜欢。那些平时不嗜甜点蛋糕巧克力的朋友都交口称赞awfully chocolate,恨不得奉为他们平生吃过最好的巧克力蛋糕,理由是:不甜!
由此我发觉很多被广泛称誉的食物其实是为那些并不真正喜欢它们的人准备的,就像NOBU得意洋洋发明的,在生鱼片上浇一层热橄榄油,把它烫得半熟的吃法,其实是为了照顾完全不能吃鱼生的西方人。当然他怎么聪明得过中国人?以比萨和意面的名义,上海很多意大利餐馆做的其实是中餐,奶酪如橡皮般没有香味,意面熟得烂糊糊。然后怕奶酪臭嫌意面硬的中国人满意了,并且宣称自己爱上了意大利菜!
其实我也不喜欢太甜的甜点,但是,我刚刚吃下一个法国连锁面包店Paul的上海东平路店出品的咖啡Macaron,还是那么外脆内软,夹心部分又带点粘和韧的特殊口感,也还是那么钻心的甜。我希望它在进上海以后减低甜度吗?一点也不,因为那就不是Macaron啦,“甜得钻心”正是吃Macaron的乐趣之一。不管是香草、草莓、开心果、蜜瓜还是巧克力口味的,也不管是在巴黎还是法国南部乡下,Macaron永远是那么的甜啊。
(作者:伊莎贝)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