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水泥行业景气度下行,价格一降再降,上半年的水泥市场就是在需求不足和企业博弈之中艰难前行的。在下半年预判中,我们从需求、供给、政策三方面入手,为投资者指出下半年对水泥行业基本面有较大影响的几个方面。
(一)需求之一——基础设施建设:温和的刺激政策将在下半年拉动水泥需求
在房地产调控“解禁”时间无法明确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为挽救水泥行业的重要一极。从目前而言,保持GDP持续平稳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以高铁、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拉动GDP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建投资和基建项目的启动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国家宏观政策出现“稳增长”的积极信号,增加基建投资和存贷利率的下调对建材行业而言十分有利,然而,从政策面到资金面再到实体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预计资金面最快应在三季度兑现,而到实体应该是在四季度,可以确定水泥市场需求将在下半年保持一定的上升趋势。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国际经济形势走向,一旦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国际经济形势有可能会迫使国内进一步放开政策、拉动投资,从而再次刺激水泥需求。
(二)需求之二——房地产:下半年对水泥销量的刺激作用有限
针对房地产行业,我们认为调控终止的时间点很难预测,但房地产行业较为困难的时期应该已经过去,各地的微调政策以及下降的商品房价格对“刚需”购房者的购买热情有所拉动。除了销量的回暖,商业银行信贷窗口对房地产行业重新放开也非常重要,但除非调控被叫停,否则信贷窗口很难对开发商“真正”打开。如果国内外经济环境因欧债危机继续恶化,不排除房地产调控政策会逐渐放松的可能性。从现状来看,虽然房地产行业在缓慢回升,房价也有所回调,但这并不会很及时的表现在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上,因此我们认为下半年房地产行业对水泥销量的刺激作用较为有限。
(三)需求之三——农村市场:需求缓慢向上增长,期待建材下乡全国推广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大量的中小城镇成为拉动建材产业的重要需求端,农村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每年农村居民用于房屋建造及维修的费用就将近5000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建材消费。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农村需求的增长是一个缓慢向上的趋势,对水泥行业而言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明显效果。下半年我们期待建材下乡政策在全国得以推广,届时政策的补贴效应会将农村的建材消费提前,并会拉动一批没有建房计划的农村居民修建或者维修房屋。农村消费的启动对水泥需求将形成有力支撑,对覆盖农村市场比较多的水泥企业产生积极影响。
(四) 供给端——产能过剩形势非常严峻
制约水泥行业发展、导致今年行业景气度低迷的主要原因,除了需求疲软的外部因素外,行业自身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应该被投资者重视。目前,我国拥有干法水泥生产线1443条,有216条在建生产线,约为5.35亿吨水泥产能在建。去年底,水泥窑运转率下滑至60%左右,远低于80%的正常运转率,造成生产资源严重浪费。到2015年,我国水泥实际产能将突破30亿吨,保守估计剩余产能占比将超过30%。如此看来,即使把落后产能都淘汰殆尽,我国水泥产能依旧过剩。目前,区域产能过剩已经逐渐演变成全国范围的产能过剩,而且形式非常严峻,投资者需要高度警惕。因为过剩的水泥生产线一旦建设投产,几年内很难取缔,这对行业景气度而言是种长久伤害,也是对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虽然目前我国靠大范围的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但投资并不是万全之策,我国最终会将发展重点从投资拉动内需向结构转型调整。也就是说,大范围的国家投资不具备长期性。产能过剩问题在今时今日凸显严峻,那么在未来则会变成伤害水泥工业的利器,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导致水泥工业长期低迷。
(五)政策面——淘汰落后产能会在下半年集中完成
从政策方面来看,水泥行业依旧会延续国务院三十八号文的政策部署,严格控制产能释放,大力淘汰水泥落后产能。一般而言,下半年会是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时间段,在今年工信部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目标中,涉及水泥(熟料及磨机)落后产能2.19亿吨,这一任务量大大超越往年。从历史经验来看,一般实际淘汰量会超过计划淘汰量,我们认为今年的淘汰任务虽重,但按计划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淘汰量的可能性较大,这对改善水泥行业市场环境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今年下半年市场供需关系调整有较大帮助。
通过对供给、需求和政策面的逐一分析,我们认为下半年我国水泥工业将在困境中缓慢发展。目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投资是否能够放开。受梅雨、高温和洪涝灾害等气候因素影响,七月、八月为华东、中南地区的淡季,行业基本面预计会持续平淡,下半年行业的整体走势预计为“前低后高”,九月至十一月水泥行业有望迎来小旺季,水泥价格也会有所攀升。我们预计下半年水泥产品需求会得到持续改善,行业下行风险较小,水泥板块估值修复幅度主要取决于未来政策的兑现力度,包括流动性改善情况,以及项目复工的具体进度。
浏览报告全文及更多文章请进入我行财务顾问专区。
(作者:赵婷婷)
重要说明:本报告所涉及资料、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中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工商银行的观点,所构成具体的操作建议,仅供参考。本报告阅读者据此所进行的相关操作,风险自担。本报告仅供中国工商银行客户参阅,不得用于盈利性商业目的。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报告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复制、翻印或将其向其他人分发。
(信息来源: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