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金融超市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商城
牡丹标准信用卡
牡丹联名信用卡
牡丹主题信用卡
借记卡
信用卡时尚资讯医疗教育

中国人还爱生大胖小子吗?

卡片分类查询

  中国巨婴的出生率,近几年有上升趋势。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生个“大胖宝宝”是人生一大幸事,胖--仿佛是小孩子健康、家境殷实的唯一可视标准;而一直以来,中国人喜欢把“胖”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至少在人物形象上,农民总是瘦骨嶙峋,地主永远满脑肠肥。

  但是拜托,都什么年代了,对胖的崇拜还没有消减吗?

  9月1日一家晚报刊登了《湖北十堰一名女婴降生时重12.4斤》的新闻,文中丈夫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媳妇生头胎时,日子紧巴,吃的东西也少,生娃时体重只有120多斤。这几年条件好多了,媳妇怀这娃时能吃能睡,长到了150多斤!'”另外,行文中,“一直沉浸在欢喜中”、“美滋滋地告诉记者”等用词,明显可见生巨婴是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而接生医生则说:“这几年农村的经济条件好了,生5公斤重的娃娃并不稀罕,但超过6公斤的确实没见过。”

  “生5公斤重的娃娃并不稀罕”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孩子出生时体重在5斤到8斤之间为正常体重,8斤以上的婴儿就是巨大儿了。

  为什么初生宝宝太大不好?随着医学的普及和网络时代讯息的发达,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在婴儿方面,巨婴难产几率较高;在母体方面,因产程延迟的受罪、剖腹产的手术伤害或产道的挤压创伤及生产后可能因子宫肌肉收缩无力导致的大出血,都是避不开的麻烦与危险。即便当时母婴安然,但是从长远来看,小儿先天性肥胖都可能引发脂肪肝、糖尿病及内分泌代谢失调和过早发育等问题。

  写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上面提及的晚报那篇文章。有趣的是,与文中主人公沉浸在喜悦中的基调不同,记者在最后一段以“新生儿并非越胖越好”为小标题,澄清了这个认识误区--而这种在喜庆的背后再硬加一段科学理念的做法,是目前中国媒体在报道巨婴问题上普遍的做法。尽管认识得比较粗浅,行文也略微生硬,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报道已经是十年前巨婴报道的升级进步版了。

  记得以前报纸上对巨婴都是大肆鼓吹的,因为这仿佛是社会主义人民健壮发达、营养丰富的在进化论上的最直观反应。于是乎,工作单位、街道甚至是民政局都会来人探望庆祝,送英雄妈妈鲜花与掌声,送英雄宝宝封面大特写,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在那样的宣传影响下,我们都认为那些生下来五六斤的宝宝,简直就跟小猫小狗一般瘦得丑陋。

  很多在西方国家生育过宝宝的中国妈妈,肯定对医院对于胎儿大小的严格控制印象深刻。孕期检察中,每一次都会监测孕妇的体重,如果超出了体重增长的正常值,一定会要求孕妇少吃点,谨防胎儿过大。因为母体是胎儿营养的直接来源,而整整40周的孕期完全可以及时控制胎儿大小,所以那种在分娩时刻才发现是巨婴的结果,是不符合科学孕育法的。

  有个有趣的现象,白种人大多魁伟高大、体格健壮,但是他们的婴儿和小孩子,相对来说都比黄种人的要瘦小。小孩子大多瘦伶伶的,但是上窜下跳,活动量很大,看上去也非常健康。在喂养方面,洋人父母普遍相信孩子自己的选择,什么时候孩子不想吃了,一般不会硬喂,所谓“浑然天成”;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一方面自己在吃的方面毫无节制,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硬塞,以至于小小年纪已经胖得似成年人一样腆着肚子走路了。

  家有胖娃真的是福吗?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不把“胖”与“富有”划上等号了,不如再进一步,别让这个营养过剩的年代,改变了我们原先朴实却健康的基因。

  (作者:桃红)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FT中文网 2008-06-30)
关闭页面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