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美元掀起新一轮强势之际,澳元连续创出十连阴,成了汇市的最大输家。在全球新一轮降息潮之际,非美货币均纷纷下跌,但人民币却一枝独秀,仍然保持强势。分析认为,澳元大幅下跌或反映出人民币存在高估的风险。
美元独领风骚 澳元成最大输家
上周,美元兑一揽子货币全线走高,可谓独领风骚。尽管公布的就业、住房和制造业等数据一度令人失望,但总体数据依然强劲,暗示美国经济复苏形势乐观。有关美联储将更早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也给予美元巨大的上涨动能,帮助美元维持强势姿态。
美元的强势导致非美货币大幅下跌,其中澳元成为了最大的输家。自5月6日—5月17日连续十个交易日下跌创出“十连跌”。自5月初以来澳元已累计贬值6%。
分析认为,澳大利亚央行降息是导致澳元下跌的主要原因。但从更深层次则透露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可能预示着全球新兴市场增长动力的削弱。
澳元属商品货币,澳大利亚经济大量依靠向海外出口矿石、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因此澳元走势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关系密切,而大宗商品需求最大的增长动力来自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但自去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海外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不像以往那么景气。
而5月份后,全球经历了新一轮降息潮,其中不乏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央行。在此大背景下,澳元跌势惨烈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民币一枝独秀 警惕高估风险
在美元大幅走强,非美货币纷纷下跌之际,人民币仍一枝独秀,对美元继续升值。即使近期美元涨势凶猛,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连续8个交易日保持窄幅震荡后,21日再次升至汇改新高6.1911。
某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春季广交会同比下跌的数据,逐级下滑的消费、投资数据,市场对出口数据水分的讨论,以及周边日元等货币的大幅贬值,在这些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显得过度强势。
刘东亮表示,澳元大幅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币或存在高估。如果新兴市场需求已经难以支撑大宗商品的价格,那么是否能支撑得住新兴市场自身的货币呢?由于人民币兑美元仍在升值,这使得今年以来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或者贸易加权汇率大幅飙升。这种情况颇有些类似97年之前的泰铢,当时泰铢钉住美元,美元的强势升值导致泰铢被高估,严重削弱了出口竞争力,而泰铢的高估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后来这些流入的国际资本在97年“危机时刻”中逆转撤出,泰铢汇率暴跌并被迫放弃盯住汇率制,进入浮动汇率制。
不过,刘东亮进一步表示,中国和泰国相比可能还有些需要讨论的地方,比如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仍在实施资本管制。虽然央行和外汇局近期出台一系列政策以避免资本的大规模流进流出风险,但去年中国已经出现了大规模资本流出,而今年1季度又出现流入,这表明资本流动的管道可能是多元化的,很难全面监测。希望人民币能够避免 “危机时刻”,不要像很多新兴市场货币一样,最终在外界逼迫下进入浮动汇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