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大概可以算得上本世纪最时髦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语之一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谓博大精深、妙不可言,也逐渐成为激励人们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懈奋斗、追求完美的强大源动力和催化剂。其实,在理财上,这句话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笔者近日接触到一对中年夫妻,男主人是一家不错的国有大型上市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年薪在15万元左右,年底一般能拿到2万元的红包;女主人是政府公务员,收入在3万元左右;小孩正在上大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优异,有出国深造的打算。由于男主人父亲生前是一家私营业主,前几年在一次车祸中父母双亡,所以男主人继承祖业的缘故,家庭个人资产接近百万元。通过笔者在闲谈中了解,由于父母出生农村,中年创业,风里来雨里去,靠省吃俭用、初期创业有过借民间高利贷的经历,才慢慢积累了一笔还算优厚的财富。所以该夫妻对这份来自不易的“巨额财富”抱有天然的恐惧和敬畏心理,生怕在投资上一旦失手,祖业将葬送在自己手中,有愧于父母在天之灵。基于这样的认知心理,夫妻俩的资产分布60%左右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其余30%左右通过朋友介绍放高利贷,10%活期存款已备日常生活开支。笔者建议夫妻俩对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以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合理的投资回报,特别建议家庭资产中基金、商业保险配置等必不可少。但一听说投资有风险时,该夫妇以稳健投资风格是家庭投资的原则和投资专业化知识不足为由坚决婉拒了。此类投资者因为惧怕承担投资风险,对投资敬而远之的态度,将会承担投资不作为、家庭资产配置不当和单一化带来的资产缩水的风险,正所谓不投资就是最大的风险。此类投资者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克服过度追求完美的心理认知心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其一、此类投资者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属于过度追求完美性型的人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尽善尽美;即便做得非常出色,仍然不能满意……西方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
其二,要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的投资计划。一般来说,回报越高,风险也随之加大。就像上例中的夫妻喜好通过所谓的“高利贷”追逐高利润一样,随时面临血本无归的投资风险,验证了这样一句话,投资人试图去追求只赚不亏的交易方式,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没有可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交易系统,一个系统能否赚钱、赚钱多少的差别在于胜率的大小、盈亏比的大小、最大回撤幅度的大小、最大回撤周期的长短。理论上来说,胜率/盈亏比越大、回撤幅度越小、回撤周期越短的交易系统盈利能力就越强。
正确的投资理念是,应该追求的是同等收益下的相对低风险,或是同等风险下的相对高收益,绝对高收益和绝对低风险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能永远保持常胜不衰的记录,而是在于他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再去犯同样的过错。格雷厄姆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也犯过很多错误,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其实是成功投资者之所以成功的最好注解。
其三,家庭投资计划不要过度追求所谓完美。
有的投资者在买股票时,总想买到最低价,所以总要低报几分钱去等,或是按技术分析的理论,等股价回调到某日均线下,才去拣便宜货。而到了卖股票的关口,又想创造卖出最高价的奇迹,于是就往更高的价位多报许多。可最后的结果总是相反,市场或者不给你买入机会,或者是将已然到手的盈利又拱手送回去。
其实,有这种想法很自然也很正常,这是人的本能。但你更要知道这“最高”、“最低”的价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影响投资市场发展变化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不是简单地用数学加减法就可以算出来的。如果你过于教条地认为应该怎样,那只会给你证券投资的路上增添太多的烦恼,反而不利于你前行。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股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没有谁能达到完美。在某一个时段可能达到暂时的完美,但是不断追求完美,从长远看必然会因小失大。
其四,投资应该按照投资的原则和计划去进行,对家庭资产要适当进行配置。当你按照投资计划进行交易出现亏损时,要修改补充投资方案,而不是恼羞成怒,全盘否定交易计划,开始进行与交易计划相反的投资活动,那将铸成大错。
资产配置是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投资组合相对业绩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在半强势有效市场环境下,投资目标的信息、盈利状况、规模、投资品种的特征,以及特殊的时间变动因素对投资收益有影响,可以通过分析和组合减少风险,因此资产配置能起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投资领域从单一资产扩展到多资产类型、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单一资产投资方案难以满足投资需求,资产配置的重要意义与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它可以帮助投资人降低单一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
其五,投资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当你投资获得巨大盈利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当投资有所亏损的时候也不要万分沮丧。胜不骄、败不馁,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永远能够客观地看待交易头寸。巴菲特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其六,“行情只赚八分饱”可以克服走入完美投资的误区。
为了克服投资人中的完美主义倾向,股市中有所谓“次低点投资”与“行情只赚八分饱”的说法,前者是说,股市风云变幻,股价的最低点往往难以确定或可遇不可求,投资人可考虑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低点”投入。这样投资人可能要多花些成本,但买次低点策略却可以相对安全,原因在于,股票价格从下跌转为上涨的过程中,行情的“次低点”一定会比“最低点”多一个。以“V”形底为例,最低点只有一个,即“V”字的最底端;而“次低点”却有两个:1、下跌的趋势即将到达最底端之前;2、行情刚从最底端反转向上时。同理,“W”形底则两次达到“最低点”,却有三个“次低点”。因此,在预期行情已低时应该果断介入,而不必追求最低价格。
“行情只赚八分饱”则是指投资者在证劵市场投资时,往往会有自己预期盈利目标,如果很幸运,市场正按着自己的预期前行,那么,在价格涨到与心理目标差不多的位置就应果断卖出,这样,表面上看来或许没能实现最大利润,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贪婪,留有余地,投资人才能在股市波动中掌握主动权。
总之,追求完美是人的本能,获利是我们的理想,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需要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投资交易中我们不可能通过完美交易来实现我们的投资理想和财务自由,金融投资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盈亏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在金融市场投资走向成功的重点是要经过坎坷曲折的投资旅程,没有所谓完美的投资方案和投资策略,也没有百战百胜的投资家。永远铭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工行网站特约 作者:李保华)
注:本信息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