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美国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国会作证时,宣布了新一轮的银行救助计划,以此为开端,奥巴马政府财经政策的各种细节,将开始日渐浮出水面。根据盖特纳的报告,奥巴马政府的救助方案,前后将涉及的金额可能最高达2.2万亿美元,并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通过与私人基金合作的形式,购买银行手中流动性差的资产,大约为1万亿美元;二是资助消费和企业信贷项目,耗资亦约1万亿美元;三是继续购买各大银行的优先股,充实其资本金。
美国银行体系将在总体上进入资不抵债状态
单从救助将涉及的金额来看,奥巴马政府的决心可谓不小,但细究起来,这样一个计划只能算是各方观点的大杂烩,不仅缺乏具体操作的细节,而且还多少存在些自相矛盾之处。对此,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总裁希德曼调侃道:“我们原本期待的是一匹马,不过,这个家伙现在看起来像头骆驼。”显然,绝大多数人都持有和希德曼一样的观点,在盖特纳宣布该计划的当天,道琼斯指数重挫了近5%,并在随后一周中维持疲软态势。在奥巴马就任之后,曾一度好转的市场情绪,再次阴云密布。
市场的担忧不无道理。到目前为止,银行体系的危机仍在继续恶化。在过去几个月中,银行所遭受的损失已经大大超出了次级按揭的范围,不仅席卷了次级、次优级和优级按揭贷款,而且还开始蔓延到商业地产、信用卡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贷款、工商业贷款、企业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等等,以及基于这些贷款的所有证券化资产。总计资产减计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而根据高盛以及IMF的预测,最终损失可能将会达到2万亿美元甚至更多,而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总额也就在1万4千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在未来几个月里,美国银行体系将在总体上进入资不抵债的技术破产状态。
新版救助计划在细节上让人失望 如此背景下,没有人对盖特纳关于银行救助的急迫性,以及高达2万2千亿美元的救助承诺,有太大的异议。不过,其方案在细节层面,却委实让市场大失所望。救助银行的手段,无外乎涉及以下几种:一是对银行提供担保,由政府承担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二是从资产方剥离不良资产,减少资产减值对资本金的耗损;三是直接向银行注入资本金,改善其资产负债表。总体上讲,政府担保尽管可以防止银行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但对恢复银行的信贷能力,并无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恢复银行体系功能,以促进经济的复苏,后两种手段显然更为直接和有效。为加强救助政策的效果,盖特纳将两种手段都纳入了其救助方案,以求起到双管齐下的效果,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两种手段,都有其自身的问题。
首先,在不良资产收购方面。尽管目前大多数美国银行境况不佳,但并未破产,仍属于私人投资者所有。这导致在坏账收购过程当中,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利益冲突问题,其中,不良资产的定价是关键。定价过高,会有损害纳税人而让银行所有者得益之嫌,容易遭致政治上的抵触;而定价过低,则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打击。为减少可能的政治抵触,盖特纳在计划中提出由政府与私人基金合作的模式,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能面临的定价问题,而且,政府与私人基金的合作本身又产生了新的复杂性。
从历史实践来看,由政府出面清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早在1989年,美国就曾经组建过资产重组托管公司(RTC),来清理储贷协会的问题资产,并为全球金融机构的重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而在本世纪之初,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也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RTC处理的是已经破产的储贷协会的资产,不涉及资产买卖;而在中国,资产买卖双方都属于同一所有者。在这两个成功案例中,定价以及利益冲突都不形成重要的障碍,这也是其顺利推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原因所在。显然,盖特纳以及之前的保尔森,都忽视了这种差异的严重性,这将使其置身于一个两难境地:公开不良资产的收购过程和价格,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不管这个价格如何);如果不公开,则只会增加不确定性,加大市场的恐慌情绪,影响市场信心恢复的进程。总体说来,在美国目前的环境下,收购银行不良资产的做法多少有些“鸡肋”的意味,听起来还算不错,但做起来,价值很低,甚至会有很多负面的效果。
其次,在注资方面。政府对银行业全面注资,必然会涉及国有化问题。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多少有些市场经济情结的国家来说,全面国有化会涉及到诸多的政治以及理念上的阻力。或许正因为此,众多精英宁可不厌其烦地穷究如何对不良资产定价(伯南克曾提出用反向拍卖机制来解决不良资产定价问题,可算是把理论前沿实践得到家了),也不愿在注资问题上越雷池半步。在盖特纳的计划中,对银行的注资仍然只是购买优先股,而并不是全面注资和国有化。
由此看来,市场的确有充分的理由看空盖特纳的计划:由于定价问题,资产收购计划难以有效实施,而且,即使其能够得以实施,其效果也很难确定。考虑到盖特纳还提出了一个政府与私人基金合作的模式,这会给资产收购计划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而在注资方面,只是收购优先股,将无法弥补美国银行业日益扩大的资本金缺口,更不用说让银行的资本金回到危机前的水平,以恢复其贷款能力了。
美国媒体:“我们现在都是社会主义者了!”
作为奥巴马政府就任后的第一份答卷,市场对盖特纳计划打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救助方向是对的,救助的规模也符合预期,但其救助计划的细节却难以让人满意。如果只是在布什政府基础上,加大救助规模就可以使经济恢复,那奥巴马的工作就显得太轻松了一点。在许多评论者看来,如果在未来几个月中,银行业资本金缺口继续扩大,对银行体系进行大规模、全面的政府注资将不可避免,届时,奥巴马将会面临真正的考验。这个考验,不是美国政府有没有所需要的资金的问题,而是涉及对“市场至上”理念的一次挑战。因为这种大规模的政府注资,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国有化,而这会在短期内,对其经济模式的优越感造成一定的打击。不过,对一贯讲究实用主义的美国人来说,虽然有些痛苦,但如果情况真的恶化到要考虑“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的程度,应该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国家信用的全面介入。在市场失去了对市场机制的信任的情况下,政府才是唯一的依靠,而国有化才是真正有效的救助手段。2月16日出版的新闻周刊的封面上,赫然在目的标题是:“我们现在都是社会主义者了!”看起来,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作者:曾刚)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