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美国政府救市别无良策
 

  本轮次贷危机是在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住房抵押贷款标准过于宽松、房市衰退和利率上升导致次级抵押贷款产品风险上升以及信贷市场恐慌的情况下产生的。为了应对危机,美国两届政府相继出台了多轮金融救助计划,先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加强流动性总量管理,后来又转向直接向银行注资、扩大融资渠道等系统性的应急方案。欧美央行还加强了国际间政策合作和协调,包括采取联合大幅度降息等措施。

  2008年2月,布什总统敦促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刺激消费,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10月,美国财政部出台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美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措施已经开始显现一定效果,反映在银行间市场借贷利率下降,商业票据发行量增加以及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下降等。

  但是,欧美政府以及央行的行动未能完全拯救金融市场,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还将经受更多冲击。随着雷曼宣布破产,次贷危机进入了一个更为严峻的新阶段,引发第二轮金融海啸的因素仍然存在。近来美股的连续重挫,再度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更加剧了人们对金融海啸第二波的担心和恐慌。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评论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直至美国房地产价格稳定下来;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目前美国经济状况比“衰退”严重,其成因和特征也不同于“衰退”。“衰退”是在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从紧货币政策时经济活动萎缩,当经济疲软导致通胀回落后,美联储放松银根,经济随之复苏。但是,这次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债务长周期”出现调整,而且它的上升和下降周期都是自我加强的。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化,危机对国际金融业的影响及危害不断显现。从危机开始至2009年2月,美国被关闭的银行上升至39家,仅2009年以来就有14家银行被关闭。一些专家估计,未来三至五年,可能有超过1000家的美国银行破产,美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可能在2万亿美元到5.7万亿美元之间。目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核心已由购房者拖欠贷款转变为金融机构相继面临破产压力、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银企之间互不信任,已经出现信贷紧缩问题。这将使美国实体经济真正陷入危机。

  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新任总统奥巴马力推的总规模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这份经济刺激计划由两部分组成,减税和政府开支。新任财长盖特纳出炉了规模约2万亿美元的第二轮金融救助计划,主要包括:成立公共——私人基金共同参与清理不良资产;继续向银行注资(包括对银行的压力测试);为美联储贷款计划提供资金等。美联储还可能会进一步推出新的融资工具,专门针对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债券、公司债券、低等级商业票据等资产,以扩大对金融机构的救助。

  目前美联储采取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已经降到低位,有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进一步发展。但中央银行只能控制货币的供应,难以控制货币的周转率,一旦货币政策失效,欧美国家也可能陷入日本式的“流动性陷阱”,全球需求紧缩和债务紧缩也会加剧通货紧缩的风险。格林斯潘认为,政府必须在实施刺激消费或减少税收前,先修复整体金融体系,否则,财政刺激正面的影响会在它实施完成后逐渐消失。无论如何,美国金融业的巨大损失已经无法避免,金融业重振必须得到大量资金。目前美国债务规模空前庞大,财政预算赤字持续上升。如果增加美国国债的供应,大部分需要内部消化。

  通过私人部门消化,那么持有国债必将对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通过美联储消化,必然导致货币投放大幅扩张,埋下通胀的祸根。当然,美国政府也可以选择发行货币。自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开始大幅扩张。但美联储的作法不禁令人联想到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该政策是指在利率水平已经无法再降低的情况下,直接采用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来刺激经济。这种方法对金融秩序产生的负作用,相信决不是决策者所愿意看到的。

  (作者:李德)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当代金融家 2009-03-23)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