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始终是热门话题也是敏感话题,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房顾云昌教授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第一期“金融家大讲堂”授课时指出,2009年1--3月,房地产指标已经出台,其中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房地产销售量有所上升,坏消息是房地产投资增长缓慢,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不高。
1--3月份,房地产的销量同比上涨8%,回暖的大部分是北京二手房市场,而且是从中低收入家庭开始的。因为二手房市场小户型居多,降低利率,降低房地产税率,地方城市给予补贴以及各城市房价下降等因素,从而导致刚性需求的爆发。2008年,老百姓个人存款达到了24万亿,但国际金融危机没有见底,相关政策也没有出台,柔性需求没有起来,无法刺激起投资性需求,刚性需求释放的力量毕竟有限,改善性需求的人没有跟上来,不能完全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回暖。顾云昌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小阳春还没有到来,所以现在是时候买房了。
据统计,房地产占中国GDP的10%,房地产业一旦萎靡,与房地产业相连的几十个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做了如下阐述:一要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二要稳定房地产投资;三要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有“气候环境”之称,经济环境周期导致房地产变化,房地产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环境运行。
建国60年来,政府一直在着手解决住房问题。解放初期,中国人均居住面积为4.5平方米,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上升到7.8平方米,17%的家庭拥有私人住宅。1998年,中国推出房改方案后(住房商品化、住房市场化、住房私有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28--29平方米,居住面积14--15平方米,83%的家庭拥有私人住宅(美国是70%)。
二十几年前,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世界住房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住有所居”。如何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未来的住房供应体系是针对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不同的住房标准,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据了解,新加坡的房子大多数属于保障性质的,香港房子一半都是保障性的,即政府委托住宅开发商开发建设,然后收回,再由政府出面向公众配售。中国也将通过市场化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力度来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人民的居住水平,而不是顾此薄彼,或一重一轻。与此同时,也要避免这样一个误区,以为只要房价降一半,老百姓就买得起房子了。事实上,老百姓还是买不起。因为房地产不景气,就说明经济环境恶劣,老百姓赚钱就越来越难。
房地产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土地是财富之母,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中,30%--60%来自于土地及楼市的税收。但是,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发展仍然慢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需要不断更新,住房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房地产在中国方兴未艾,至少还有30年的发展光景。
(作者:杨欣文)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